何祚歡,愛聊天的老頭。
用嘴聊了半世,筆聊了700萬字。
但還是嘴占上風,許多人不曉得我還出過一摞書。
其實這無所謂,咱們接著聊,聊武漢。
◆◆◆
幾年前到公園晨練時開始見到一群老人抖空竹,一下子引起我許多回憶,許多感慨。
抖空竹是雜技節目之一。那個形如舉重用的杠鈴,能抖出“嗡嗡”的哨聲和各種花式的道具就叫“空竹”,而我們小時候卻把它叫做“洋陀螺”。
“洋陀螺”的得名,是因為有“土陀螺”在先。“土陀螺”原本叫陀螺,是幾十年前極流行、極便宜且極簡單的兒童玩具。一個車出來的木頭疙瘩,上大下尖,尖的那一頭釘上油靴燈,只要一桿鞭子往腰上一纏一拉,陀螺就會在地上打轉轉,然后一鞭一鞭地抽著,陀螺就不停地轉。那空竹被武漢伢叫做“洋陀螺”大約就因為一“土”一“洋”都會轉吧。陀螺的好玩,不僅在于抽得好轉得長,還在于可以比賽。男孩子們的“擂陀螺”,就是一種兩個陀螺對撞,以撞“死”對方為勝的游戲,常常可以玩出驚心動魄的效果來。
我們這一代人的兒時游戲,像陀螺這樣又便宜又簡單的玩具都不多,更多的玩具來自大人的廢棄物、家用物的邊角余料,還有些是什么道具都不要的游戲。
那時的小學門口,擺了不少零食攤,攤上除了零食還有些玩具,像毽子、萬花筒這些,就是最常見的。但多數孩子是不買毽子玩的,不愿花錢是次要的,主要因為買的毽子毛次、分量輕,不好打。自己做的毽子,可以根據玩者的需要“定向生產”。女孩學踢毽子時用兩張廢紙包兩個銅錢,系好之后把錢上邊的部分剪成四邊翻花的紙條條,就可以踢了。好一點的用布做,同樣是一包一系一剪,踢起來像踢一朵大菊花。但這都是踢的技術不行的孩子才玩的。那些一踢幾十個“剪”(一種跳著踢的姿勢)的高手,要玩就玩自己做的“雞毛毽兜”:在一段一指寬的布條正中剪一個正方形小口,然后對準銅錢的方孔疊放三枚銅錢,將布條的兩個頭兒穿過錢和布條的方孔拉緊,再把上好的公雞尾毛扎成四面開花的模樣插入孔中,裹好布條,系緊生根,一個挺拔的毽子就做成了。這種毽子上緊下平,分量不輕不重,無論踢什么姿勢,保證每一記都是雞毛在上錢在下,不會翻轉。它可是那時毽子比賽的“比賽用毽”。
“打撇撇”和“打洋畫”是大同小異的游戲,不同的只在所用的玩具不同,“撇撇”和“洋畫”一是三角形一是長方形,這玩具的原料卻都是來自大人的廢棄物。“撇撇”是紙煙盒折成的三角形,“洋畫”最初是夾在紙煙盒當中的比煙盒小些的硬紙小畫片,這兩樣東西都可以在地上“打”,把對方放在地上的“撇撇”或“洋畫”打翻的算贏。為了自己的“撇撇”不輕易被人打翻,孩子們往往會想辦法讓它們沾些油,屋前屋后的油坊便成為給“撇撇”“揩油”的地方。
女孩們玩的“抓子兒”,更是家制玩具的比賽。五塊小布片包五包米,縫成方形的“子兒”,抓出許多的花樣來,比的是女孩們的手指的靈巧勁。別看這是女孩子的游戲,男孩中也有玩得極好的,只是這樣的男孩在男孩中往往會受排斥,被罵為“屁”。
跳繩是男女孩可以共同玩的游戲。繩子來自各家各戶,當然會今天粗來明天細,張家長李家短。但那時候的孩子能將就,什么繩子玩兩下就適應了。
折紙也是男女生可以一起玩的游戲,但男女生折的內容卻大不相同。男生喜歡折手槍、子彈袋、蛐蛐、飛機等,女生卻志在折花折鳥,折一些輕盈的東西。有的男孩尋到了較多的廢書廢報,就折一條大子彈袋斜掛在肩上,再拿一把紙折的搶,然后神氣活現地學電影里高喊“同志們,沖啊——”但一看到他爸爸馬上就會泄氣。因為他爹這時往往會罵:“蔥(沖)?還大蔥呢!莫跟老子丟人了,滾回去!”
“跳房子”男女都能玩,而且不要什么成本。在水泥地上還需要粉筆畫“房子”(大長方形里分兩排各畫四個相連的正方形),在泥地上則可用瓷片、瓦片劃。整個游戲需要的道具只有一個“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字,只能記這個讀音了)。這個“憋”是武漢孩子做投擲類游戲的投擲物的總稱。它可以是碎磚片瓦片(稱“瓦渣”),也可以是碎瓷片陶片(稱“瓷瓦渣”),也可以是較結實的土塊(稱“渣巴”)。可見這是一種很節約的游戲。
完全不要“道具”的游戲,參與面最廣的當屬“官兵捉強盜”。它男女生皆可參加,只消把人分成大體相等的兩半,一方當官兵去抓另一方就行了。被抓的“強盜”要一手摸墻站著“坐牢”,另一手卻伸出去等沒被抓的“強盜”來救。別看救人者只要觸著被救者的手就算施救成功,由于“牢”邊有“官兵”看守,弄不好被拍上,他就得把前邊被捉住的強盜那只游動的手牽起來,再伸出另一只手去等待“劫牢反獄”。較多時候“強盜”就這樣被一網打盡,回頭重來時就得繼續當“強盜”。
完全用不著花錢的游戲還有“斗雞”。一群男女生分成兩半,或是單斗或是群斗,玩起來是又不傷人又有斗智斗勇的意味。每個人都用雙手抱住自己一只懸起來的腳,然后跳著去攻擊對方,或直撞或巧打,把對方撞倒或撞成雙腳著地就算贏。這是靈巧人的游戲,他(她)們往往能通過閃讓或巧打把猛打猛沖的人弄垮。
比較文雅一點的游戲還有就地一畫的棋類,像對角棋、成三棋,畫好棋盤找兩組不同的棋子就能來,誰輸了誰挨“劈”(打掌心)。
▼
文丨何祚歡 編輯丨羊宇宙仁波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設計丨周夢蕾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微信公眾號[我們大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