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壇經 般若品》中有這樣一段:
?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 ? 第一句是六祖告誡修行人不要執于虛空。記得以前我在微博曾隨興寫道:“執迷不悟,執則迷,迷則不悟。起于執,終于不悟。執有二端:俗世人,執于萬相,迷于萬相;出家人,執于虛空,迷于虛空。子曰:“叩其兩端而執其中”,故唯有守中持正,破執解迷才可大徹大悟。”即使是修行,也要有度,不能走極端。
? ? “無記空”,就是如土木金石般對善、不善不做評判的虛妄空;墮入“無記空”,你就由“生活(living)”的狀態變成了“存在(being)”的狀態,從有靈性的有情物變成了無情物,所謂“修行的精進”何從談起?
? ? 隨后,六祖揭示了“虛空”的真義: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雖然是空無,實際上包含萬有,并非物理意義上的真空狀態。具體來說,“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這段頗有詩意的排比句非常美妙,從宏觀到微觀、由天地到人法例舉了宇宙人間的一切事物。
? ? 我們形象地看,大到宇宙太空,小到我們的身體,其實都是虛空的。宇宙太空無邊無垠,大部分的空間是虛空的,只有若干個星球分散其中;地球再大,也只是宇宙太空的一個原子構成。微觀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大氣層系統,絕大多數也是空的狀態。推至人事,我們人體系統,絕大部分是空通的,骨骼血肉和五臟器官散布其中。我們的人際關系,再怎么親密,彼此之間也是有距離的,并非完全透明而沒有隔閡的。所以,宇宙天地以及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空中包含萬物的構成。
? 《道德經》第11章云:“三十輻,共一轂(gu),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正因為車輪的虛空,才具備車輪的功用;正因為房子內部是空的,才有空間可以住人。所以,“無之以為用”,正是事物虛空的特性,成就了事物的功效。
? ? “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就是告誡我們要從宇宙天地之道中獲得人生啟示:覺悟的人生,應是“無中須有,有中要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狀態。?
? ? “無中須有”,一窮二白的流浪漢也并非一無所有,他有屬于他的快樂和幸福。此句砥礪我們:不管現實多么慘白,也不能萬念俱灰,也要有憧憬和追求,“自由在高處,夢想在遠方”。
? ? “有中要無”,你擁有再多的財富和資源,也要認識到這些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轉瞬即逝。你不要執著于這些身外之物,你也不要妄想去控制它們。能看空附隨于你的諸多物質與外緣,你才能免于顛倒夢想和恐怖,才能真正豁達解脫、得到心安與幸福。
? ? “有亦可,無亦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持有這樣的人生觀,你才能達到了“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狀態,你才能不卑不亢、寵辱不驚。
? ? 云門大師說:“轉山河大地歸自己,轉自己歸山河大地”,天道、地道、乃至于人道,其本質無二。我們要在日常的仰觀俯察中去明了天地自然之道,然后參透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