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因為覺得新手的文章都不值得看,這次特意寫一篇文章來諷刺(這個詞都柔和了)一下自己的觀點。
以前玩游戲的時候總會問朋友,哪個人物厲害?哪個人物厲害我就玩哪個!他淡淡的回了我一句:
只要你厲害,哪個人物在你手里都厲害。
以前特別迷戀于看那些成功學、勵志類的書籍,后來有人警告:
成功不可復制,研究失敗更有價值。
接著是在笑來老師的專欄上,看到有人在問文章寫得不好怎么辦?收到的回答是這樣的:
一篇文章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它對別人有沒有用,有的文章寫的的確很好,但是卻不能改變人的行為,而有的文章雖然寫得不怎么樣,但有人看了,而且實實在在的改變了,那么后者在價值上明顯高于前者,這就是我在文章中,徹底放棄文筆,甚至不惜啰嗦的原因。
(措辭有所調整,但意思不變)
1
對自己有用最重要!
記得在上一次閱讀專欄留言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個名叫張振國的小朋友說他剛開始寫作,他以“有用”為核心,在簡書上寫了三篇文章,都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甚至還有幾個人贊賞,出于好奇心的驅動,我去閱讀了一下原文,看了之后,才知道他是一個在校學生,他的文章論證算不上精彩,邏輯也談不上清晰,但就是這篇新手文給了我極大的啟發,讓我真正覺得“有用”最重要。比笑來老師給我的震撼更大。
聽別人說鬼和自己見鬼完全是兩回事。
接著我按照這個核心寫了兩篇文章,閱讀的人比之前多了近10倍,這算得上是一次大的進步。我想我當時如果選擇去讀幾篇大牛的文章就會錯過這次進步。所以我才覺得這世上沒有垃圾文,只有垃圾人!
自從加入007寫作群,我沒有認真讀過幾篇別人寫的文章,覺得那是在浪費自己的注意力,因為我要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都用在那些好文章上面,這樣才可以將我的收益最大化。
但是我忽略了社群的意義,學習的方法無非體驗、閱讀、試錯和觀察,我們這個社群是以共同寫作為目的,具體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分享在群里供他人參考,這些價值對我們這個社群里的人來說是最接地氣的。他們的出發點是貢獻價值,而我卻忽略了觀察的價值,給他們一些人貼上了新手的標簽,就不去閱讀他們所寫的文章,這不僅僅是對他們勞動的辜負,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因為,如果你只去看那些成品文。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成品文和新手文區別在哪里?他們的優點、缺點在哪里?導致自己寫文章的時候往往會一廂情愿。
我想大家閱讀的目的,都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希望在那些文字中找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所以:
有用最重要。
不管那篇文章是新手寫的還是大V寫的。閱讀大V的文章,我們會更多的知道“這個概念原來可以用在這里!”閱讀新手寫的文章我們會更多的知道,“原來這個概念不能這樣用!”(原因自己只有讀過才知道)
更何況,有用并不是大V的專利
自己寫出來的文章,自己很難找出毛病,因為自己的文章是自己價值觀的產物,而你用你的價值觀來審視它。就好像你讓媽媽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哪都覺得好。但是,別人就不一樣了。你的文章在別人眼里,缺點會特別突出,別人的文章在你的眼里,缺點也會特別突出,人們有一個本能,就是常常只有在看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才能想起另一件事情,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來老生常談的一句話。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粗暴的道理,卻被我就那么輕而易舉的忽略掉了。你不看別人,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呢!不看優秀的人,就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落后,不看落后的人,就不知道,自己洋洋得意的優點是多么脆弱。顯然,后者更具有指導意義和危機感。
對于一個學習寫作的人來說,那些新手寫的文章更有價值。
2
幫助別人意義很大。
說的有些凌亂,讓我先總結一下上部分所說的內容,其實就是,好文值得讀,那些新手寫的文章更值得讀,因為你也是新手,你也需要成長,你在閱讀新手寫的文章的時候,相當于站在第三視角來看自己。
成長是不斷的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后改之。
既然成長就是不斷改錯,那么這就需要別人的幫助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而我自己也不例外,唯一能夠突破局限的就是不停的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出發點去思考問題。
閱讀別人的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文字不同于語言,文字比語言邏輯更謹慎、觀點更清晰。
人們在寫的時候更容易發現自己的邏輯漏洞。
一個人如果不能用文字把一個概念解釋清楚,那么八成他用語言也說不清楚。
我每次把觀點寫成文字發表出去,總希望有有人能提出建議和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他們肯定也希望自己的文章,發表分享后,會收到來自他人的建議或提問,因為這些建議和問題可以讓自己更加完善。
再反思一下自己,我都沒有做到閱讀、評論別人的文章,別人又有什么義務來為我的文章做評論呢?簡而言之,你都不幫別人成長,別人為什么要幫你成長?顯然問題源于自身。
我在一次次反思中,越來越清楚的認識自己——“原來我是這么一個自私的人!”我想我的世界如果有上帝,他早就懲罰我了。
幫助別人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我實在不明白之前為什么會拒絕?如果尋根問底,也許是因為我把那個共同成長群,當作了互相攀比群吧!
前幾天在《得到APP》上面聽了哈佛大學三位名人的演講稿,分別是好萊塢著名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和著名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他們的演講稿中都有一個非常突出的部分,那就是讓同學們珍惜他們的校友,請他們務必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保持聯系。這樣做的好處多了去咯,最大的好處是:
共同成長
我就覺得自己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是自己現在有了一群共同成長的小伙伴,而且竟然還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這是可貴中的可貴。要比那些哈佛大學同學們更為難得,因為他們中也不見得能找出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而我們不同,因此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3
最后
經過這次反思,我明白了互相成長的重要性,于是那天在群里看到某個組長號召大家語音分享,我果斷的報名參加了,盡管材料到現在還沒有準備好,但是我知道這是個共同成長的好機會,必需抓住。凱文凱利的《必然》中有一個舉足若輕的概念——互動。他說未來的互聯網必定離不開互動!
互動是人與人之間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
然后在這里給各位007道個歉。我對自己,前兩周在作業雨中的敷衍行為由衷的感到抱歉,你們的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仔細閱讀。這次我會用行動來證明,具體計劃如下。
認真閱讀每個人的作業,并給出自己的觀點建議加鼓勵,而且必需是積極的,為什么要加上鼓勵呢?
寫作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沒有人能每次都寫出令別人和自己都大為滿意的文章,但是他們必須持續下去,所以需要鼓勵。
——加入007和一群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