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與個性
01
“本質”與“個性”是第四道經常一起討論的觀念。
本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個性則是后天學習而來的東西。
例如,人的體質、長相、體形、性向、偏好、良心、與大自然親近,這些屬于本質。
觀念、語言、意見、理論、專業技能,這些是在生活過程中學來的,屬于個性。
個性時常隨環境改變,但本質保持不變。
在對自己下功夫時,觀察自己,清楚自己的本質與個性是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在年幼的時候,本質會強于個性,小孩的天真、善良、純潔、活在當下,都是本質的特性。隨著小孩逐漸成長,成長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被紅塵污染的歷程,當小孩接受的教育越來越多,他的個性就開始強過本質。
如果沒有來自高等力量的幫助,一般人的本質不可能獲得發展的機會,所以長大以后,普遍現象是成人擁有“成人的個性”,但卻缺乏“成人的本質”,只停留在“小孩的本質”。
02
小孩的“本質”想與泥巴親近而已,而大人卻以各種價值觀來扼殺本質的流露,以近乎暴力的方式來強迫他“個性”成長。
小孩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哭泣來宣泄悲哀,事實上,哭泣是本質排除負面能量的自然渠道。
大人覺得玩泥巴無趣,那其實是天真的本質隱沒不見了,才無法體會小孩活在當下所以事事都新鮮有趣的境界。
畢加索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一旦他長大了,怎樣保持還是個藝術家?”
03
對于成人來說,一旦走上修行的道路,就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有意識地使停止成長已久的本質再度成長,一方面抑制“虛假個性”,加強“真實個性”。
個性并非全然是壞的,有些個性如專業技能是謀生工具,有些個性如守時、守信、自律,這是好的,有些個性是社交能力、幽默感,這些都能潤滑人際關系,令人愉悅;而有些個性則是虛假的價值觀、似是而非的行為模式,這是壞的。
凡事對修行有幫助的是“真實個性”,對修行無益則是“虛假個性”。
就一般人而言,他們擁有的“真實個性”很少,“虛假個性”則龐大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