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996,住院ICU,大家都知道互聯網行業加班時經常的事兒,小北所在的這種互聯網新媒體廣告公司同樣如此。
每天九點到公司,稍微整理一下昨天的數據就要開始工作狀態了,選題、對接需求、查資料、寫方案、約稿、和其他大號的對接,接著把內容改改改改改...
每天晚上八九點,可能別人已經吃好晚飯了我們才剛剛下班,十點我們才剛剛踏出地鐵站,準備買點小吃回家吃...
那時我常在晚班的地鐵上暗自感嘆: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呀。
讓我沒想到的是,有一天,發生了意外。
因為有一段時間經常加班到半夜,所以到了周末我在家狂睡了兩天,哪里都沒有去。
到了周一早晨,我五點多就醒了...
想著也沒什么事兒,就慢慢悠悠的起床去公司了。
也許是知道時間充裕,所以路上不緊不慢的,還順帶著悠閑的在路邊吃了頓早餐。
結果到了公司還是早了一個小時,也不能坐著干等,我就按平常工作的習慣,開始找選題、想題材、寫方案。
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那天,我的工作效率奇高,而且節奏從容,干完所有事情比平時要早了近2個小時。
結果到了下班的時間,我竟然準點打卡就走了,出了公司的門發現天還是亮的。
這忽然感受到的準時下班與高效工作的快感令我猝不及防。
我僅僅比同事早了一個小時工作,卻比同事早了兩個多小時下班,就算是順延,也只會多出了1個小時的盈余。
為什么這么神奇?我初步分析了一下,這都是提前做事的巨大魔力。
第一,提前做事,自然能提前完成,這是時間的前置優勢。
第二,把整個工作流程提前,所以沒有與同事的流程撞車,比如打印方案時的撞車、和領導匯報方案時的沖撞,這是程序的前置優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在第一個小時工作的時間里,周邊無人,沒有同事相互干擾,屬于精力最好最集中的時段,效率最高,這是精力的前置優勢。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找到了一本書叫《一流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什么》。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受到“提前”的好處。這本書的作者,時間管理領域的權威研究專家勞拉·萬德坎姆說,世界上許多知名的企業家,早就已經是“提前做事”的忠實踐行者了。
書中講到:希特林,是美國一家著名的獵頭公司CEO。
這哥們每天5:57準時起床,鍛煉、閱讀,思考一天最重要的事。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決定給他認識的20位知名公司高管發郵件,問問他們早晨都是幾點起來的,如何安排。
他一共發了20封郵件,收回來18封。
結果顯示,這些高管,無一例外都在6點之前就起床了,最晚也是整6點。
這讓希特林非常吃驚。
更吃驚的是,這些高管都能充分利用好早起這段時間,不是用于閱讀、思考,就是鍛煉身體,總之是一些平時需要強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
希特林不是第一個發現高管喜歡早起的人,勞拉·萬德坎姆在書中列出了更多喜歡早起的知名企業家:
蘋果前CEO喬布斯:每天6點多起床。
蘋果CEO蒂姆·庫克:每天早上4點半開始發郵件。
Square CEO杰克·多西:每天5點半起床。
著名投資人杰夫·喬丹:早上5點到辦公室。
思科前首席技術和戰略官帕德馬錫·沃里奧:每天4點半就會起床。
AOL CEO蒂姆·阿姆斯特朗:每天5點起床。
富士施樂CEO尤素拉·布恩斯:每天5點1刻起床。
愛立信CEO衛翰思:很少在8點以后踏進辦公室,很早就起床。
沃達豐CEO維迪諾·克勞:每天早上6點起床。
這些企業家為什么都喜歡早起?
一個直接的理由是,他們一旦投入到白天的工作,一般很少有機會抽身,為了爭取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大多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喬西·戴維斯說,人在一天之中精力最好最頂峰的高效狀態,也就兩個小時而已。而早起,能讓他們把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光留給了自己。
這也是他們都能在這段時間干一些需要強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的原因。
而很多人,特別是我之前,最害怕的就是早起,甚至許多人還形成了“報復性晚睡”的習慣。
而晚睡的理由,其實也和高管們一樣,都是想要找回“屬于自己”的時間。
只是,下班之后至臨睡前,是經過一天疲憊的工作折磨后剩下的“垃圾時間”,質量不高。
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利用這段時間放松自己,要么用來看視頻、聽音樂、打游戲,要么聚會喝酒、聊天,總之是休閑娛樂。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一流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什么》中,作者勞拉·萬德坎姆也提醒我們,時間和能力前置這種方法的絕妙之處,就在于誰都可以學。
當你擁有了一種提前意識之后,你就具備了一種做事的高能量姿態,人生也因此擁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
感謝你的閱讀。若你有所收獲,點贊與分享是給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