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國內新聞?編輯:admin
? ? ??? 這是一個出生于浙江樂清虹橋鎮河深橋村的高僧大德,在南洋成為佛教領袖,他是一位精通佛法,持戒謹嚴,學識淵博的有道大師。雖然他大部分時間活躍于數千公里之遙的海外,對他的事跡不免有些陌生,但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故事有點長,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
? ? ????竺摩法師,俗名陳德安,1913年,出生于樂清縣虹橋鎮河深橋村。兄妹十人,他排行第七。其父紅梅公及母親王氏,均虔信佛教,他自幼即受到佛法的薰陶。十歲入私塾讀書,聰穎過人,十一歲慈母王氏過輩,由父親撫育。
? ? ????1924年,十二歲時隨父親到黃塘壽昌寺,聽欽漢法師講經,法師見竺師器宇不凡,異于常兒,便勸紅梅公允其兒子出家,俾造就佛門法器。竺師在壽昌寺方丈白云長老座下剃度出家,法名默誠,字守志。
? ? ????1925年,竺摩法師奉師命到永嘉普覺寺,為師叔芝峰法師侍者,弘一大師在永嘉城下寮閉關,師祖萬定和尚攜師前往禮座,大師餉以糖果,并書“息惡行慈”四字以勉。
? ? ????1926年,奉師命到四明梅墟靜宗寺,學習經懺唱念凡一年。十五歲到寧波觀宗寺,親侍根慧長老,長老喜師穎悟,悉心培育。翌年,入“弘法學社”受學,先后依靜權、寶靜諸大德學天臺教觀,一門深入,窺其堂奧。有一天,根慧法師草擬法語“一爐縹緲香煙起”時接不下去,十五歲的小沙彌竺摩在一旁接著吟出“百鳥衘花遍界香”。根慧法師喜其聰慧,嘆為奇才。
? ? ????1927年,十六歲的竺摩依天臺名宿諦閑上人受具戒足,轉入弘法研究社,受天臺名家靜權、寶靜二法師的經教,勇猛精進,又能“復講小座”,眾皆以“小法師”稱譽,在天臺宗佛教界傳為佳話。
? ? ????1930年,十九歲的竺摩師隨芝峰法師到廈門,進入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就讀。閩院院長是太虛大師,實際上是大醒法師主持院務,芝峰法師任教務主任。竺師插入甲班二年級,與印順、東初、靜嚴、心道、大訥、普欽等同學。在校期間,以資質過人,深為太虛大師所器重。曾在課余寫下了一萬五千字的《成實論概要》,并在《現代僧伽》刊物發表論文,積極提倡佛教改革,倡導人生佛教。
? ? ????1932年,二十一歲的竺摩法師自閩南佛學院畢業,太虛大師到汕頭講學,竺師隨侍,為大師任記錄。時武昌佛學院研究部招生,竺師復進入武院研究,在院研究的,尚有本光、塵空、葦航、力定、印順、止安、月耀諸師。這時竺摩法師以雁蕩山僧、篆香室主、為霖、慧海等筆名,在《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發表文章。如《無著的學說》,《蘇東坡的佛教思想》等稿,即于此時發表。同時,芝峰法師擔任《海潮音》月刊主編,竺師為其助理,并擔任日文翻譯。與當時的文士名流林語堂、老舍、葉恭綽、高劍父以及弘一法師、太虛法師、巨贊法師過從甚密,譽滿僧林,四眾共仰,其所有著作,分別以竺摩、雁蕩山僧、為霖、曇倫、慧森、大廠、慧海、非非、梅林、羼提、貝葉、篆香寶主、釋迦罪人等二十多個筆名著書題畫。
? ? ????1934年,芝峰法師辭去《海潮音》月刊編務,回到寧波,在慈溪金仙寺,創設“白湖講舍”,招生講學,竺摩法師隨同到寧波,擔任助講。
? ? ????1936年秋,太虛大師到香港弘法,函召竺師同行隨侍,擔任記錄,事后仍回寧波。在慈溪金仙寺,撰寫《論佛教的知難行易》、及《詩意與禪理》二書。
? ? ????1937年春,由白湖移錫四明山延慶寺,本有赴日留學的計劃,尚未成行,正好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竺師與閩南佛學院同學暮伽、化莊等參加了“慈溪抗日后援會”,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后以戰局變化,輾轉到了武漢,參加“僧侶救護隊”,被派到河南前線擔任救護工作,出生入死,工作一年多。作為一個與世無爭的出家人,眼見河山破碎,“金剛也有怒目之時”,奮起抗日,其拳拳愛國之心令人肅然起敬!
? ? ????1938年,由河南抗日前線回到武漢。在武漢停留不久,竺摩法師偕同武昌佛學院的慧云法師,南下廣州,轉赴香港。他與墨禪法師參加了“香港佛教救濟難民會”,駐會辦事,從事難民救濟工作。他以筆做武器,寫了不少反映戰地救傷和離難生活的文章,在香港《大公報》、《宇宙風》、《大風》等報刊發表。因此與大公報主編蕭乾、大風主編陸丹林、宇宙風主編陶亢德以及許地山、葉靈鳳、蕭軍、蕭紅、楊剛、楊慶光等港澳文化界名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 ????1939年春,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邀請竺師到澳門功德林,開辦“佛學研究班”,招生講學。同時主編《覺音》月刊,宣揚佛教文化,成為當年華南地區積極宣傳和鼓勵以寺僧奮起抗日的重要刊物,被贊為佛門中愛國愛教的龍象。得到廣大讀者以及海內外名流、高僧大德的大力支持和贊揚。著名人士葉恭綽、高劍父為之題寫刊名,弘一大師撰稿題詞。著名抗日愛國英雄、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梁彥明撰文《大哉竺摩大智慧》,稱贊竺摩大師是佛門中愛國愛教的龍象。實際上竺摩法師已成為抗戰時期港澳佛教文化界的著名代表,交往人物之多和范圍之廣,如南下的內地文化界名流有:葉恭綽、高劍父、許地山、梁彥明、張純初、林子育、江歉、陳靜濤、張圣慧、岑學呂、劉承澤、靄亭、海仁、寶乘、通一、妙音、印順、如幻等;有在大陸的林語堂、郭沫若、老舍、田漢、柳亞子、夏丐尊、豐子愷、歐陽予倩、李仙根、胡不歸、于右任、趙百辛、張云雷、弘一、太虛、巨贊、芝峰、大醒、葦航、法尊、演培、木魚等法師,還有緬甸的法航、達居法師及新加坡的陳慧修、李俊彥等。他與群賢交往,如云中白鶴,天半朱霞,水乳交融,以文會友。竺摩法師學畫拜嶺南畫派魁首高劍父為師,而高劍父學佛拜竺摩為師,游于藝,耽于禪,時相過從,在僧林藝壇上傳為佳話。
? ? ????1941年,竺師應上海大醒、芝峰二師之約,將北歸雁蕩避兵。諸藝友促其開一個留別畫展,“清游會”名士張逸、龍思鶴、葉夏靜等數十人,假座澳門媽祖廟為之餞行,名家張谷雛作《送別竺摩上人歸雁蕩山圖》,陳寂園作《媽閣餞僧記》,竺摩法師亦賦詩二律,有“……貽我佳篇逾百幅,滿船書畫似襄陽……”之句。諸友爭相奉和,相繼在報刊發表。數十位名士聚會,吟詩作畫,是澳門文化界的一件雅會盛事,轟動一時。中秋節之后,他整裝北上,先自澳門抵香港。翌日,日軍登陸九龍,占領香港。竺摩法師之行程因而受阻,躲在東蓮覺苑避難。數星期后,乘小舟返回澳門,仍駐錫功德林,隱居潛修。
? ? ????在澳門功德林隱修五年,到1948年,尹法顯居士創辦“澳門佛學社”,聘竺摩法師為導師,請法師移錫社內,駐社講經弘法。
? ? ????1951年,為擴大弘法范圍,創辦《無盡燈》雜志,并出版多種講經著述,風行港澳及海外。
? ? ????1953年,明常老和尚在香港創辦“棲霞佛學院”,禮聘竺摩法師為副院長,校對全書之事乃由隆根法師一人擔任。竺摩法師在佛學院未及一年,1954年春季,泰國的龍華佛教社,延請竺摩法師到泰國曼谷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入塔開光典禮,他離開居住了十余年的香港、澳門。竺摩法師到泰國曼谷以后,在龍華佛教社及中華佛學社兩地講經,大力宣揚大乘佛教,為佛增光,為國爭光。其間,在曼谷舉辦了個人書畫展,反映熱烈。
? ? ????1954年5月,馬來西亞檳城的“菩提學院”禮請竺師去擔任導師,兼任菩提中學佛學課程。在這樣的因緣下,竺師到了馬來西亞檳城,駐錫菩提學院,從啟蒙教育做起,盡心培植菩提幼苗。他自編初中佛學課本,效果很好,被港澳及東南亞各佛教中學釆用,成為各地佛教中學的必備教科書。并于當年9月在檳城舉辦畫展,出版了《竺摩法師書畫集》,再版《金剛經講話》,收入所得全部資助菩提中學科學館和《無盡燈》刊物。竺摩法師在檳城安單后,應新加坡佛教界的邀請,為星洲菩提閣主持剪彩開光,并演講《菩提漫論》三天。此后十余年,每逢假期,飛星講說,先后講了《唯識大意》、《普賢十愿》、《佛教與現實人生》,并在新加坡電臺廣播《菩提與公民》,使一度沉寂冷落的新加坡佛教文化,頓時熱起來,迅速得到發展。竺摩法師也深受信眾敬仰,皈依弟子達六千余人。
? ? ????1954年10月,竺摩法師代表檳城僧眾赴緬甸出席第三次世界佛教友誼大會。與各國佛教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對佛教國家的長短、得失都做了比較,認為中國的大乘教典保存不失,是東方最高寶庫,值得夸耀于世界佛教之林。并做了《佛教與和平》的演講,與會高僧大德對竺摩法師的淵博知識深感驚嘆!
? ? ????1956年10月,第四屆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在尼泊爾召開,竺摩法師以“新加坡佛教代表團”團長身分出席大會。道經仰光,兩千多位華僑在機場迎接,竺摩法師作了《佛教和平之準備》的演講,闡述了佛教與世界和平的意義。此次赴會西游,詩興勃發,以詩記游,共得詩49首,整理結集,出版了《西游詩草》。
? ? ????1957年11月,竺摩法師受美國檀香山中華佛教總會之禮請,出任檀香山檀華寺住持。在美國期間,先后作了《佛法為太空時代所需要》和《從華僑興學談到儒佛的教育》,被聘為中華佛教總會導師、啟華學校校長。在檀香山一年,宣講《華嚴經》中之普賢十大行愿,在卡湖電臺創設“檀華播音社”,提倡現代新教育和儒家文化,宣揚佛教文化,以儒佛互融,見機施教,弘揚中華文化。
? ? ????1958年1月18日,中華佛教會聯絡檀香山中華總商會等四大僑團,在總商會禮堂,為竺摩法師及祖印、泉慧二師,舉行盛大的歡迎會。參加的貴賓,包括僑界名流,社團領袖,佛教信眾等千余人參加,盛況空前。
? ? ????1958年底,竺摩法師返回馬來西亞檳城。而祖印、泉慧二位法師就此在檀香山長期居留,照著竺摩法師規劃的方針,繼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竺摩法師赴檀香山弘化之前,曾倡議組織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因他赴美國檀香山住持而中止。
? ? ????1959年,竺摩法師與檳城諸山長老志昆、本道、金星、如賢、金明、真果等,推動籌組“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并于1959年4月19日在檳城極樂寺召開了成立大會,星馬各地諸山長老及佛門四眾,錫、緬、泰、馬各民族佛教領袖,各州緇素觀察員等千余人與會,馬來西亞開國之父東姑阿都拉曼主持剪彩及致辭。竺師以建會之勞,眾望所歸,被推為首屆會長。
? ? ????竺摩法師積極推動佛教會所的興建工作,1964年在檳城車水路購下四萬余尺土地,繼而鳩工庀材,開始興建,經過六年時間的建設,于1970年完成巍峨壯觀的佛教總會會所大樓。在成立佛教總會的同年,由菩提中學校長王弄書為首的佛教信徒,發起為竺摩法師而興建的“竺園精舍”亦落成,竺摩法師由安單五年的菩提學院,移錫入駐“竺園精舍”。三年后,竺摩法師的弟子以精舍不敷使用,發起另建“三慧講堂”的倡議,得到信眾的擁助。
? ? ????1965年,位于馬來西亞邦各律的“三慧講堂”正式落成,竺摩法師復移錫三慧講堂,在講堂講經不輟。
(圖為大馬三慧講堂,竺摩法師的侄子陳松青先生和侄孫女陳良英女士)
(三慧講堂住持釋繼傳法師接待竺摩法師的虹橋親屬代表)
? ? ????1970年3月,在竺摩法師的全力奔走下創立了“馬來西亞佛學院”,他受邀擔任佛學院院長,親自擬定“慈慧勤舍”四字為院訓,編教材,執教鞭,主講經論,他帶頭捐出信徒供養的果儀、又招募香金,為馬來西亞培養了一大批佛教人才。
? ? ????1971年,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召開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竺摩法師以連任主席十二年為由,堅予辭謝不再連任,讓賢于其他長老。
? ? ????1973年9月8日(癸丑年八月十三),為竺摩法師六旬花甲志慶,檳城各界名流及四眾弟子,約三千人為法師祝壽,三日間筵開八百余席,收到的賀儀四萬多元,除數千元開支外,其余三萬七千多元,悉數捐給佛總創辦的馬來亞佛學院。在新馬泰四十年間,竺摩法師在東南亞各國弘揚佛教文化,奔波于南洋各地。由于竺摩法師聲譽遠揚,各地信眾爭相誠請,相繼興建講堂寺院,廣辟弘法道場,由他擔任寺院住持的有:丹絨馬林的佛寶林,新加坡的佛緣林,吉隆波的寶林法苑,昔加末的觀音堂,怡保的菩提心,吉打的佛法林等等。四十余年日無咎暇,行腳大馬十三州,往來新加坡弘法不輟,奔走香港、澳門、泰國、印尼、緬甸、澳洲、美國、加拿大、日本。他不辭辛勞地弘揚佛法和傳播中華文化,把菩提子廣播到世界各地。
(馬來西亞郵政總局把竺摩法師頭像印上紀念郵票)
? ? ????竺摩法師七十歲以后,對外活動逐漸減少,在檳城時駐錫三慧講堂,到星洲時駐錫佛緣林,隨緣度化。自修重于化他。法師幼具宿慧,童真入道,生平除講經弘道外,作書繪畫與人結緣。竺摩法師年青時,曾拜嶺南著名畫家高劍父為師,遂善繪事。此外,亦擅長詩詞、散文,書法尤自成一格,脫俗飄逸、意境高妙,是竺摩法師“詩書畫”藝術的特點,法師的墨寶多為海內外各道場所珍藏。
? ? ????竺摩法師四十年海外弘法,法音遠播,四眾景仰,前來求法開導、虔誠皈依者逐日增多,弟子已逾七萬。其中有一百多位,現今已是海外獨當一面的大法師。比較著名的有:1956年在柔佛昔加末弘法,為鄧觀培剃度出家,法名釋繼圣,字文賢。之后相繼為弟子剃度出家,有澳大利亞悉尼的定慧學舍住持和新加坡佛緣林住持的釋繼明法師,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釋繼程法師,現任三慧講堂住持的釋繼傳法師,美國芝加哥南華埠正覺寺住持釋繼如法師,新加坡的釋繼聲法師等上人。皈依的弟子中不乏文人專家、教授名醫、政界高官、工商巨子、藝人明星。如《大華晚報》社長李鶴年,《星洲日報》主筆黃蔭文,馬來西亞大學教授胡博淵,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院長鄭浩千,檳州首席部長許子根,檳城行政議員丁福南醫師,“錫業大王”張國林等,分布在世界各地。
? ? ????1987年4月,竺摩法師回到闊別50年的故鄉——樂清縣虹橋鎮河深橋村,并在溫州、雁蕩山等地逗留月余,留下了大量的書畫詩詞作品,河深橋凈宗寺也留下法師的墨寶。竺摩法師的書法造詣很深,篆隸行草無所不精,他融合各家的筆法,寫出不食人間煙火的一體,脫俗入化、別成一格、動感形象奇拙,氣象奔放。作品飄逸而蒼勁,豪放而端莊,尤以各體參合,字體大小長短呼應,令觀者回味無窮。張大千、葉公超、梁寒操對竺摩法師的書法曾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足以“自成一家”,“不讓板橋專美”。其書法是他藝術天分才華中的自然流露,而被贊為“才子字”。竺摩法師正是以他脫塵禪意的書法為弘法善巧,接引學佛者,自成一絕。
? ? ????晚年的竺摩法師在心里牽掛著祖國、家鄉的發展。1998年,虹橋鎮重修“文星橋”,鎮政府委托法師的親屬陳芬蘭到馬來西亞請他題字。他為這件事高興,用發抖的手寫了幾十遍,終于把“文星橋”三個字寫好,捎回家鄉。據竺摩法師的侄子、旅居香港的陳松青先生講,這應該是竺摩法師的絕筆。如今,“文星橋”三字鐫刻在家鄉的大橋上,寄托著老人的無限深情。
? ? ????2002年2月5日下午35分,竺摩法師圓寂于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俗臘九十歲,僧臘七十九夏。他弘法新馬泰四十余年,是東南亞最受人崇敬的高僧大德、佛教領袖!竺摩大師在世時,甘愿做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平生甘淡泊,是以入禪林”。這位揚名海內外的一代高僧,集教育家、詩人、畫家、書法家于一身,由于其弘揚大乘佛教和傳播中華文化所作出的貢獻,被馬來西亞譽為“大馬漢系佛教之父”,并被大馬政府賞封為“DMPN高級拿督”勛爵。
? ? ????2005年10月29日,占地300多平方米兩層仿古建筑的“竺摩紀念館”在雁蕩山能仁寺正式開館,供公眾瞻仰游覽。
? ? ????2016年1月24日,溫州市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潘一新、著名經濟學家馬津龍與柬埔寨胡如云、王星榮等海外僑胞在能仁寺住持釋了法陪同下參觀了竺摩法師紀念館。
? ? ????2017年9月23日,筆者王星榮與竺摩法師的侄孫女陳良英陪同柬埔寨駐滬總領事田溫楠參觀竺摩紀念館。
? ? ????2017年2月5日,河深橋村陳氏親屬紀念竺摩法師圓寂十五周年。
? ? ????2017年9月27日,樂清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明皓、市僑辦主任張其貴、雁蕩山管委會副主任陳利義等領導陪同竺摩法師的侄子陳松青先生及來自新、馬、泰、緬佛教界人士七十余人,參加竺摩長老105歲冥誕追思會,并拜謁了竺摩紀念館。
(竺摩法師詩書畫作品)
? ? ????感謝竺摩法師的侄子陳松青先生和侄孫女陳良英女士提供的翔實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