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快到了,我想她了。。。。。。
古時候人們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或者朋友,會定時某個時間去墳前祭拜,于是后來便慢慢的形成了清明節。
有首詩是這樣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描繪的就是清明節的的景象。
也因為這個時間是春天的雨季,萬物復蘇,雜草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生長,便形成了掃墓這個習俗,流傳至今。
1.小的時候
我很喜歡清明節這個日子,因為學校放假。
在這天,我會和全家人一起去大伯家,因為奶奶年紀大,自己不能去掃墓了,要我們代行之。那個時候,掃墓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像現在這么簡單,在清明節還沒到的前幾天,我們都要用毛筆來寫“包”,這里的包不是折紙,而是民間百姓一直信奉人死便去往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包,裝的便是另外一個世界用的貨幣。我用沾滿墨汁的毛筆仔細的在粗糙的紙面上寫上熟悉的、有點熟悉的、和沒有一點印象的人名,然后放入“貨幣”,再用米糊封口。
在清明節那天,我們會在祠堂的香爐里插上三根香,那個時候,很想念那些離開我的親人,那個時候,我們都記得清明節去看他們。
2.年少時
喂!XX,走了,去掃墓了。。。。。。
又是清明節了嗎?真他媽該死,一到清明節就下雨,這么出去玩啊。。。
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一個例子。我一方面感到憤懣,同時一方面也感覺這并不是單單個體現象,而是整個社會都在發生類似的事。
從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以來,清明節的傳統在民間一直盛行不衰,為什么到我們這代變了味 ? ? ? ?————改革開放,外國新奇節日開始進入國內。
與其去墳前磕頭掃墓,不如去找圣誕老人要個禮物。這是年輕人這代的真實體現。
我們還會去掃墓嗎?
當然會,面子工程當然要做足,不然別人怎么看。。。不說這種想法是否你曾經產生過沒有,但是清明節的確在這代人手上已經變了,變得面目全非,變得讓我們都已經快把它忘記了。
3.步入晚年時
了解到以上兩點以后,我們會發現只要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突然會不自覺地想起這個節日,根據大量的數據調查發現,處于70-80之間的老人,對此事感到很感興趣,一旦超過八十歲,人數便開始下降。
而我從中看到的,是一種思想,儒家和道家的仁與修生養性。
大半截身子入土,才發現現在自己已不是精力充沛的小伙子,老了,老了,已經要為身后事做打算了,是不是走了以后真的會升天,是不是走了以后真的會要用“錢”。。。等等,我們都會想,而這個時候我們便起開始帶頭去祭拜祖先,帶上自己的兒子,兒子再帶上他的兒子。。。
它還是清明節,但仿佛又不再是小時候的哪個它了。
清明節就這樣又一次又一次的撿起,又丟掉,又撿起。。。
我們還能明白祖先們最開始的初衷嗎? ? ?當然我希望會有這么一天的 ?
帶上一點點小的私心,在此表達我對一位遠在另個世界的朋友的思念
清明節,我們還有約定。。。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很好聽,也很感人的《剛好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