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只看了第一輯,個人對后面的內容不是很在意,所以忽略了。
第一輯主要是講“文化人”,文化人下的各種類型。作者把文化人分為士人、學人、詩人、文人、還有現代所稱謂的學匠、詩匠等等,他主要是從各種“文化人”他所擁有的特質、所發出的品質出發來定類的。士人最是文化人,他有風骨、有氣節、有擔當,這對于作者來說這是真正文化人所要具備的品質,可惜,擁有這樣品質的人卻為數不多。我想這也是合乎情理的,畢竟,在當今擁有這種品質的人,他需要接受的思想輸入和輸出都需要一定的背景和平臺,背景是他所接受熏陶和受教育的程度,良好的自我成長歷程,平臺是一個開放的發聲系統。
再者是學人,學人需要做到的是“傳授、傳承、傳播、學習,一般學者,甚至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做。但,他們在做這些工作時,未必都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未必都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做到這些就是學人”。學人與學者的區別在于“學與問”,對于學人而言問題遠比成果更重要,能夠敏銳的認識到社會問題,意識到問題再去研究問題、提出實際方案。這是學人所要具備的特質。
再者是詩人,因為“人類的普遍情感和共同追求,需要表現和傳達;而這種表現和傳達,又必須非常獨特,非常個性化。這是一切文學藝術共同的本質特征。”所以有了詩人的存在,因為“普通人有訴說和傾聽的權利,但一般人的聽和說,傳達的普遍性和感染力,都是有限的。然而人類的共同情感,卻要求最大限度地普遍傳達。”所以詩人是普通人發聲的變調咽喉,他能夠讓文字之間形成美妙的排版,讓人拍板叫絕。
再者是文人,我想作者把文人的地位放在最后,這是因為當今“文人”稱謂的泛濫。從出版個人書籍、隨筆、小說到文化圈內人都可以說是文化人,即文人。作者在文章中說:文人的“本職工作”、“歷史使命”,就是幫閑和幫腔,偶爾幫兇,這讓文人沒有自己的理性立場,只有所謂的姿態、表情,要我去寫,在秀場上大眾喜愛什么或者IP熱點是什么我就寫什么,無論自己的原則、立場、我想在如今以熱點為社會導向的傳播方式,這樣的文人很多。我個人覺得這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想成為流量導向,既然文人是以文字去截獲流量,成為熱點,那寫著熱點也是情理之中,況且其中不乏有些真文人,我想我是能夠欣賞真文人的,即使他/她輸出是所謂的流量,但也是自我的真情實感。(個人認為,會有偏駁)。可能是因為關注的一些個人公眾號,其中有一些文字匠被人批,覺得她\他現在不適合出書,也不能夠理清真情實感的文字輸出。個人略有看一二,可能覺得她\他的觀點與文字排版程度我是能夠接受并學會思考的。所以覺得文人在個人互聯網時代也可以是某個人的精神向導。
不管如何去理解這個社會,總會有失偏駁,所以事情怎樣發展也都是未可知的。希望都人能安與我心。
2017/7/16早看此書此輯 ? ?17日早寫以上 ?心情平靜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