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日與母親微信視頻聊天,母親在視頻里跟我聊了很久,說弟弟學會了炒菜,今年過年時候就不用她再動手掌廚了,說她買了一條新裙子,還站起來給我看,說我一人在外想吃什么就買點什么,最后說:你們都長大了,以后就不管了,只要你們別學壞就行。
中國千萬個家庭里,每一個父母都在盼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不能,他們希冀的只是,你過的好就好,別去干壞事就行。
那么什么是壞事?在父母的認知層面里,對它的定義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觸犯了法律的事情就是壞事。
由此可見,我們的父母都是如此善良、如此淳樸。
02
你干過壞事么?
小時候偷過一只雞,長大后勢必有偷一部手機的嫌疑;小時候打過架,長大后勢必有進去公安局的可能;小時候撒過謊,長大后勢必有坑蒙拐騙的趨勢。
可是,一個好人臉上不會貼著“好人”的標簽,一個壞人也不會把所有壞事都做盡。正如《火鍋英雄》里的劉波為了還債通過挖通的隧道盜走銀行的錢幣,這絕對是觸犯了法律,絕對算得上一件壞事,可是電影里的他在最后為了追回于小慧寫給他的信,一路緊跟匪徒,并將它制服,成了人們眼里的“英雄”。
你做過壞事沒關系,只要勇于承擔,只要勇于改過,就不會一直是一個“壞人”。
03
上學時候翻過墻,逃過課,也跟別人吵過架,一口氣將別人的祖宗十八代全部問候一遍,那么我是否就此可以有一個“壞人”的標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有些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定義行為的本身是否對錯,可以定義事情的性質惡劣程度,卻不能以此來定義一個人,因為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
你可以逃課,你可以早戀,你可以進去網吧,你也可以進去酒吧,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要去學壞。
《歡樂頌》里的關雎爾,被人們貼上了“乖乖女”的標簽,從關關身上來看,乖就代表聽話、代表懂事、代表矜持。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聽媽媽的話了,惹她生氣了,并不代表你不好,你只是不太乖,并沒有去學壞。
04
認識一位朋友的朋友,是在一次飯桌上認識的,飲酒七分,所有星星都化作了閃爍的霓虹,所有人也都開始講述自己牛X的經歷。
一人舉杯說:“我爬過海拔三千米的山,更重要的是這座山是雪山。”
又一人放下碗筷說:“我一人去過澳門,進過澳門賭場耍過兩把。”
最后一人,也就是我那位朋友的朋友,終于按捺不住,一手拍在桌子上,自豪的說:“這算什么,要說最牛X的你們都不如我,時至今日,我換過八個女朋友,睡過八個,哈哈...”
桌上的人都一人伸出一只大拇指指向他,我卻呆呆地望著他,心里罵了一句“禽獸,外加一個形容詞‘不如’!”
我們父母那一輩大人的認知世界里,對壞事的定義簡單明了,凡觸犯法律之事,一律為壞事。可是對于二十一世紀緊跟時尚潮流的優秀大好青年,所謂“壞事”已經不單單指所觸犯的事情,它還指一切觸犯道德底線的事情。
你可以逃課,但是要考試及格,你可以早戀,但不要傷害,你可以不太乖,但也不要去學壞,這個壞就是道德的一個水平線。
05
關雎爾最后還是違背父母意愿,跟隨謝童去了美國。可是她卻遵循了自己的想法,快樂地生活下去。所有觀眾為之喝彩,不管她乖與不乖。
你是否也想逃一節課,辭一回職,早戀一回,去一次酒吧肆意搖曳身姿,想的話就去吧!
但逃課的人別忘了回來,辭職的人別忘了掙錢,去酒吧的人別忘了開心。
啊!我自己卻忘了,早戀的人來一場深情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