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在看過這部電影的一年后,我報考了航天類專業,做了些許了解后,重新打開這部電影,我發覺我可能愛上航天事業了。
科幻片中,《星際穿越》被稱為硬科幻。一年前,和好友吹牛,我覺得我能看懂這部電影其中的好多哇。一年后,“引力彈弓效應”“蟲洞”“奇點”“時空彎曲”等一些名詞出現在屏幕上,恍惚間,我對這部電影的關注,從愛的抉擇,轉向了對航天的思考。
航天,在庫伯心中,是一種值得堅守的夢想。在那些吃不飽,有污染,甚至航天被誤解的歲月中,庫伯依然用一臺破舊的電腦,研究無人機。他拿走廢棄的飛機的部件,去做收割機,一直在學著去適應。闖進秘密基地后,他堅持著,再次去做宇航員,飛離地球,為人類尋找新的家。走時,他不知何時歸來,一切不確定,沒阻擋他邁向太空的腳步,走進最孤獨的旅程。我想,這便是信仰吧。
邁向太空,是高風險的,那種探險中的未知,牽起故事的起伏。每一次抉擇,如何到達米勒的星球,抑或放棄PlanA,都那么驚心動魄。在選擇曼恩博士,或者艾爾蒙斯的星球時,三個人進行了投票。庫伯選擇權威曼恩,布蘭德選擇了彼此相愛的戀人。后來,曼恩為了自己的生命,欺騙了人們,求生欲望超出了他肩負的責任。大家失去了另一個伙伴。第一次看到這部分時,對曼恩的懦弱自私絕情充滿憤恨,或許,對人性的質疑本無意義吧。有些事情,陰差陽錯,兩個戀人,遲到地,緩慢中,在另一個星球,構建未來。
航天,或許真的如此浪漫。戀人只有地點沒有時間的相聚,兩艘飛船接吻般的對接中,《三體》的最后在我們的星球見……這一切,那么美好,就如同我即將邁進的大學生活一樣。
開學前,最后一部電影。下方的小紅心被點亮,表達你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