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道和生活方式,而且在自己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鷹有鷹的高空,魚有魚的海洋,他的世界你又沒來過,怎么知道他的幸福與繁瑣?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拿捏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再親近的人,都不能無所顧忌,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我們,最后才是大家。如果別人的生活自得其樂,為什么要插手或者插嘴別人的瑣事,難道僅僅是為了存在感嗎?一般來說,喜歡插手別人事情的人,生活一般都不夠順遂,因為ta的精力,沒有用在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而是盯著別人的是是非非。
如果用2000元的預算買衣服,不管是買了1件高檔連衣裙還是買了5件淘寶貨,這都是ta人自己的選擇,何必要評價?若是買了一件,會被指責奢侈,如果買了5件,會被說成不懂節(jié)制,可是,這究竟礙著你何事?或許你總會以我是ta xx的身份教育ta,但是你可曾想過,要是別人參與到你的生活中,你可開心?你又可曾看到過ta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的努力和妥協(xié),你非ta如何知道ta的選擇?
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轉(zhuǎn)變自己的思維習慣。佛教有個詞,叫悅納,告訴我們認可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也要愉悅地接納更多樣的生活方式。
好友從山西嫁到了廣州,婚后生活也算挺幸福,但每次只有她的婆婆駕到,她就心塞,因為婆婆非常介意自己的兒媳婦是山西人,總覺得那個地方屬于窮鄉(xiāng)僻壤,每次過來,總要借機數(shù)落一番,比如,新聞說你們家那邊被評為全國10大落后城市;那邊的人天天吃面條也不知道是怎么吃下去的,又難吃又沒營養(yǎng)……諸如此類。
好友賭她吧,她畢竟是婆婆,老人家嘛,不說話不反駁吧,她每次都借機數(shù)落樂此不疲,一來二去,只要婆婆駕到,好友的心情總會受到影響。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所選,受文化水平、價值觀、人生觀、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去溝通,改善生活中的小瑕疵,但卻無法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尤其是一些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比如說文化差異、地域差異、生活習性……
你不會游泳,怎知游泳的快感與益處,怎能用不安全不衛(wèi)生來嚇止別人的行為?你會游泳,又怎能嘲弄別人是旱鴨子的基本狀態(tài)?你又怎知ta無別的強項?白天不懂夜的黑,不過是角度不同、客觀條件不同而已,僅此而已。
我想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是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ta人的生活選擇,不要以智者、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自居,俯視、窺探ta人的生活,何須自擾,何須擾人清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