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人從無知到無所不知,而我卻是推動他們進步的主要因素。
你知道有一種枕頭稱為圓木警枕嗎?聽都沒聽說過。一次聊天中,友人無意提起她在電視情節里面聽到的一個不熟悉的新名詞。
我說,我不知道。
你以為這段對話就這么結束了,不,沒有。當友人進入下一個話題的時候,我卻低下頭拿出手機百度了一下。
“噢,警枕原來是北宋的司馬光用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頭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來之后發奮讀書。于是該枕取名為警枕。”我念著搜索到的答案。
噢,原來是這樣。友人漫不經心的回應一句,然后進入她的新話題。
我默默的繼續刷了幾個頁面,得到了更多我平時沒有獲取到的知識。原來在古代也有不同種類的枕頭。
例如木枕:枕中貴重之品,在古代是黃楊木枕,黃楊生長期長,取材不易,歷來被視為高級木料;藤枕是用藤籮之條編制而成,做工極為精簡,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瓷枕是把瓷器制成枕頭狀,其形狀顏色多種多樣,造型奇異,富有藝術性。還有玉枕、水晶枕、藥枕等等。
你看出其中玄機了嗎?友人提出一個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一個問題,我當然也不會知道,但是我卻能立刻動手搜索答案,她卻只能聽我復述一遍但轉瞬即逝,
并且我還能輕而易舉的獲取更多相關的信息,雖說只是匆匆掃過一眼,但勝在我親自動手由此也印象深刻吧。
而這一些自己主動收獲的知識雖然會被忘卻,但這些知識的影子卻會保護你避免陷入很多錯覺,或者與人茶余飯后的閑聊不至于被問的啞口無言。
一個人向你提出一個疑問,你不知道,但你能動手去搜索答案,幫自己和她解疑答惑。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個人提出一個疑問并不等于他真的對此事感興趣,那么他聽到你的答案,并不等于他會記住它。人們往往需要通過自己重重固有的被動特征而主動才能記憶并理解自己所發出的疑問,因為知道探索的成本,所以才會珍惜。而對于隨便一聽的人,“聽而不記”其實更合乎他們認識的慣性。
首先先不探討疑慮是否是所提問者真正想了解的事情。但為什么這些提問者不愿意自己動手尋找一下答案,無非是因為“慢”,無非是因為動嘴比動手快,朋友向你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那么他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可以學習到一個新東西,如果你不知道,反正他也沒有任何損失。但朋友卻沒有明白他這一問,不僅損失了自我學習的機會,還與身邊這位去找尋答案的你的距離又拉遠了。
最近通過這個方式學習到了一個新名詞——理性無知。包括兩種狀態,消極被動的“無知”和積極主動的“無知”。我覺得放在此時來談簡直太合適不過了。
真正意義上的理性的無知應該表現為積極主動的“無知”。提問者在尚未觸及到求知困難之前,就主動選擇不行為。也就是說,提問者主動放棄對“知”的訴求,抱著僥幸心理,“滿足”于“無知”的現狀。
而消極被動的“無知”是或許會體現在被提問者身上。在被提問者對信息障礙和高昂的成本的“無知”以及對獲“知”的熱情沖動遭遇到不可行為邊界后,但這絕不是讓你不作為,而是改變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
當你被問到櫻花為什么與殉青春掛鉤(因為櫻花日語的含義是殉青春),但你手頭無法查詢櫻花的日語,那既然我正在查詢櫻花,不如換個問題,櫻花的花語是什么。網絡上大把大把的答案,雖然這與你的預期有所不同,但你卻主動獲取了本不會去了解的新知識。
這個學到的新知識,一定會存放在你大腦的某個角落,最終會在一個恰當的時候被提及而你能夠想起來并去使用。所以,這世上本沒有無用的知識,只不過是有些人目光狹隘,眼界不高,只看重短時間內最快速度獲取當時有用的信息,而你主動搜索答案的行為,卻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刻感謝自己當初不過是舉手之勞的查詢。噢,不,你還要感謝當初向你提此問題的朋友,如果沒有她,你肯定是不會主動去獲取這個信息的。
因為知識分三種: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
一般情況下,你朋友向你提出的一個疑慮基本上是你沒有接觸過的,所以這個信息就是你也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但你卻是生活的有心人,消除了這個疑慮甚至消除了這個疑慮的“周邊產品”。
雖然我們每個人可能都不太喜歡通過一個漫長的等待去換取一個超大的回報,而是傾向于即時反饋和鼓勵。
但時間看得見,如果你成為了提問者,那么未來的某一天你一定會察覺身邊的人都進步了,而自己卻原地不動;如果你成為了被提問者,那么請你收到一個疑慮時,主動去搜索答案,那么未來你一定會感謝當初的自己,使自己在未來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