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拍照間隙,高中生妹子問我工作以后有沒有覺得讀書時候更好?
我匆忙地想了一下說“沒有”,又仔細想了一下說:“有些東西還是讀書時更好的。比如人際更單純、交際面也更廣。”
工作以后結識了太多點頭之交和點贊之交,漸漸對“交朋友”這件事感到麻木,更何況這個世界上乏味的人又那么多,不如獨處來得自在。
但是人畢竟是群居動物,離群索居我還做不到,所以還是要時不時出去social,呼吸點新鮮人氣,說不定還真能遇到那么一兩個有趣又合拍的人。
從小學到大學,我好像都是一個逃跑似畢業的人,離開的時候對身后的那個地方、那里結識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絲毫不舍與留戀。壓抑慣性的生活過膩了,巴不得快點開始未知又自由的新生活。這樣一想我好像有點冷漠,但冷漠的外衣下也包裹著逃避。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話,會心一擊: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從小我就在人際關系中處處碰壁,小時候不會討老師歡心,長大了不會拍上司馬屁。相比較一群人集體social的大場面,更喜歡三兩人聚在一起的小團體。如果大學里有人際關系這門學科,我想我直到現在還沒畢業。
因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很多灰色陰暗的歲月,現在回想起那些偷偷躲在廁所里哭完再洗把臉回到教室繼續若無其事上課的日子,好像都變成了無關痛癢的回憶。那時候覺得難過得要死掉的事情,現在也能在聊天時自嘲著說出來。
如果一定要給學生時代打個分的話,大概只有60分吧。那時候我最大的憧憬就是成為大人,自由的大人,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和什么人談戀愛都由我自己決定。所以畢業的時候除了敷衍著傷感一下之外,更多時候的我是興奮的。
又怎么可能會懷戀過去呢?
前陣子,有高中同學建了一個微信群幾乎把班里的同學全部拉到了里面去,因為母校的校慶快到了,組織者要求大家把現在的聯系方式和工作單位都發到群里,于是得知了很多老同學的近況。這讓我想起了很多連名字都記不起的人,也想起一些稀稀拉拉、無關緊要的小事。
今天下午,高中閨蜜發來一張她第一條空間說說的截圖,下面居然還有我的評論。然后我們就一發不可收拾地翻起了自己幾百年不用的QQ空間,一邊嘲笑自己當年的傻X一邊回憶起很多事。
那時候我的留言板主頁寫著這樣一段話:
大家對我的印象標簽是這樣的:
大概在大家心中高中的我就是一個認真學習、安靜聽話的乖乖女吧,毫無個性可言。前陣子有高中同學來北京,說我現在怎么變了。我問哪里變了,她說:“高中時你就是一個小清新,現在怎么成段子手了。”我:......
我點開我的空間留言板和說說各看了一圈,結局是慘不忍睹...那時候的我簡直就是一個矯情造作。喜歡45度角仰望天空。留下憂傷眼淚的。涼薄女子。
無論怎樣,我們終究還是長成了不一樣的大人,敢于承認當年的自己是個傻X的大人。
心中涌起一些復雜情緒,雖然萬般否認還是不得不承認這種感覺叫“懷戀”。校門外貼滿紙條的奶茶店,每次去都會找有沒有哪個暗戀我的男生寫過我的名字;馬路上的路邊攤,晚自習前生意最好,有一家店炸土豆片超級好吃;開滿香樟的上坡路,許多個陽光充足的午后踩著樹影上學;深紅色的18號樓,15分鐘的課間操,通往宿舍樓的小山包...太多畫面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
當年那個站在18號樓窗口暢想未來的小女孩在日記里寫下的話成為了現實:
“誰又知道多年以后的哪一天,我會站在哪一棟樓的窗口,懷戀此刻的自己。”
雖然回憶并不美好,雖然我現在過上了高中時曾經憧憬的生活,卻因時間的久遠對回憶產生了某種特殊的情結。突然很想回去看看,那個承載我三年高中歲月的地方。
回憶再不堪,也有獨屬于它的神奇力量。更何況我現在都忘了曾經讓自己那么難過的事情是什么。
這也充分印證了叔本華爺爺的一段話:
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現在,包括最平凡無奇的、我們無動于衷地聽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發掉的日子。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將來,尤其到了糟糕惡劣的日子,我們的記憶就會拉起帷幕:此刻時光已經變成了我們內心眷戀和思念的對象。
無論你現在過著怎樣的日子,都好好對待吧。畢竟你無法預料,未來的哪一天,它會成為你懷戀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