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3歲之前,家長都好難分辨出他們是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當他們開始上幼兒園,接觸這個社會時,他們會嘗試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安全的方式來跟別人相處,這樣家長就能觀察出來,他們是喜歡做別人的小跟班,還是會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這個過程孩子都是在不停地探索,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去跟同學、老師相處,有些孩子喜歡提出自己想法,當他們的想法被老師和同學肯定的時候,他們就會逐漸建立自信心,日后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些孩子可能也嘗試過,但他的意見可能會忽略、會無視、甚至被反對,這個時候他就容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日后可能更愿意選擇做一個隨大流的人。
如果孩子養成從眾的習慣,或者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生活遇到的困難都不喜歡開動腦筋,只喜歡跟隨和附和別人,那家長就要格外注意,不要讓孩子把這個小習慣繼續發展下去。孩子還處于摸索階段,糾正的話還比較容易,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形成固有思維,那想要讓他們做出改變,就會變得格外困難。
一、怎么才能讓孩子在生活中更有主見
1、多問孩子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
平時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時候,盡量不要問孩子是非題,只是問他“想不想要,喜不喜歡,餓不餓”等問題,會局限了孩子思維,讓他只能關注當下這個小事情,不會發散去想其他事情。
要是家長換個方式問孩子:“你想要哪個玩具?喜歡哪件衣服?想吃什么食物?”等這些問題,才能讓孩子從自己角度出發,去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也能鼓勵他多動腦筋想事情。
2、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在還沒上幼兒園之前,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的,他就會覺得世界都是圍著他轉,很多事情,很多想法都是以他為出發點,可上了幼兒園就不同了,班里有很多小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只是班里其中一員,并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平時在家父母或者家人都會順著自己,可上學后就發現每個孩子意見都不盡相同,有時自己的想法別人并不會在意,甚至會提出跟你相反的意見,這就容易讓孩子手足無措。
家長可以提前跟孩子做心理準備,讓他知道幼兒園會有這么個情況出現,就算別人想法跟我們有不一樣的時候,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自己和別人都沒什么不對,每個人都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要尊重別人,不能硬要別人順從自己,更不必委屈自己去跟隨別人。
3、日常鍛煉
家長想要孩子有主見,可以在家里給孩子做小游戲鍛煉他這方面的能力,例如每天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就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發表大家不同的看法,發表之前多用“我認為,我覺得,我想”等做開頭,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剛開始,孩子還不會說的時候,家長可以先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可以問孩子:如果換做是你,會怎么樣?或者就直接拿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做演示,這樣他更能深刻體會。
除此以外,平時家里的一些活動,例如聚餐,周末出行,旅游計劃等都可以讓孩子嘗試參與其中。讓孩子想想不同情況需要提前想到什么,例如聚餐的話,提前要訂位,那就需要落實吃飯的人數、地點,孩子再大點,還可以讓他們考慮這個地方交通方不方便等更細節的問題。
如果是旅游計劃,行李箱需要準備什么物品,目的地的天氣、交通等情況怎么樣,這些事情都能讓孩子提前做規劃,列一個表格讓他進行思考和尋找答案,等他長大還可以讓他嘗試訂酒店、訂高鐵、飛機票等,這就有更多細節需要考慮和注意。
這些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機會,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承擔不了這些事情,他剛開始可能只會從自己出發,想到的事情和問題范圍比較狹窄,等鍛煉的次數多了,到后來就能從全局出發,思考的問題,范圍和層面都會深很多,這就是一個思維轉變的過程。
4、多看書,累積知識
當一個人掌握的知識多了,說話和提意見時就會有底氣,所以家長要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當他不斷累積知識,知識的邊界不斷被拓寬,看到的世界也會不一樣,想問題的思路也會有所不同,更有能力判斷是非對錯,更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說完鍛煉孩子有主見的方法后,可能有些家長會想到一個問題,當孩子過度自信,過度有想法的時候,可能會成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學校里的小霸王,他們一般會說一不二,非常專制,非要別人順從他的想法,覺得自己說什么都是對的。
我想這也是家長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到底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既不做跟屁蟲,又不變成小霸王,在學校里面做一個獨立的人,不依附,不攀比。
這其實就是擁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樣的人在學校,社會上才最受歡迎。
二、什么是獨立人格
就是指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能做到不依賴、不依附,也不會隨著外部的環境和評價變化而變化。
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不會像小霸王一樣霸道,也不會像跟屁蟲一樣順從,這樣的人日后在學校,生活中更能贏得老師、同學、同事的青睞。
三、怎么培養孩子成為獨立人格
1、記錄孩子成就
很多孩子現在都有玻璃心,遇到一丁點挫折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適當提醒他們,曾經有多厲害,因為當他們忘記自己的“成就”時,就容易被外部的評價或者意見去影響自信心或者變得沒有判斷力。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記錄他的成就,可以把他的“成就”寫在小紙條上,把這些小紙條放在特定的位置,也可以把他疊成小星星,裝滿一個罐子,更可以把這些“成就”貼在家里的墻上或者畫框里,反正就要把它們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它們能提醒孩子,自己完成過很多“壯舉”,這些都是幫助他建立自信的基礎。
這些“成就”不一定是考試考了100分,讀完一本書等難以達成的事情,可以是“我今天主動幫媽媽打掃衛生”、“我今天比原計劃快了10分鐘完成作業”,還可以是“我今天主動跟老師和同學打招呼”等,這些“小成就”見證了孩子的進步,都應該被記錄。
等這些“小成就”累積到一定數量或者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讓孩子看看,自己曾經都完成了什么厲害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會在無形中推動著孩子的進步,孩子的自信也會隨著這些紙條的增加而逐漸增長。
2、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我們在學校經常遇到的小霸王或者跟屁蟲,他們大部分都不懂得處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小霸王就不管別人的意見是什么,只要對方意見跟他不一致,他也不會從問題本身出發,去評判性思維去想事情,只會讓對方屈服在自己的權威之下。
而跟屁蟲就是害怕自己跟別人意見不統一,害怕自己成為異類,因此就沒有自己的想法,覺得用這種方式就能跟別人成為好友,融入別人的群體當中。
但誰又會跟誰過一輩子呢,同學,同事這些群體都只是暫時的,日后分班了,畢業了,離職了,這個群體就不復存在,那這個時候,你又能控制誰,依附誰呢?
因此盡早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是很有必要,如果別人對自己提出良性的建議或者表揚時,我們不用過分謙虛,可以在說謝謝的同時附上自己努力的過程,例如別人說:“哇,你好厲害,這次考試考了第一名?!蹦阏f謝謝以外,還可以加上“我為了這次考試復習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結果我好滿意,沒有枉費這些日子的努力。”
這樣能讓對方知道你為了這個結果做出的努力,表現出真誠,千萬不要教孩子說:沒有沒有,我只是好運而已。這樣不但會抹殺了孩子的努力,還會讓別人覺得孩子特別不真誠。
那要是孩子遇到批評或者產生一些不良情緒的時候,不要讓孩子被憤怒蒙蔽自己雙眼,家長知道后,也不要馬上站邊,站在孩子一邊對辱罵其他人,或者不明是非就站在孩子對立面,都是不適當的。這時可以幫助孩子回憶當時被批評的情況,把這個事情拿出來跟家長討論,家長也可以問問孩子要是別人這么做了,你會怎么樣?
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否做錯了,或讓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需要加以糾正,用理性的方式來幫孩子解決消極情緒。
當孩子每戰勝和接受一次壞情緒,都能給他帶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讓他變得更加自信,性格更加健全。
3、提高抗壓能力
不是每次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時,家長都能及時在孩子身邊幫助他,這個時候他自身的抗壓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家長平時可以教孩子一套方法,能讓孩子迅速排解消極情緒,例如,可以把消極情緒對著一杯水說出來,然后把它倒掉,就表示不好的東西隨之而去,也可以教孩子什么都不用想,給自己幾秒鐘的時間做一個深呼吸,等呼吸過后再去想問題。
把這些方法交給孩子,每次都引導孩子去做,成為孩子的習慣后,他就能有效消除負面情緒,不容易被消極情緒占據主導位置。
另外,也可以培養孩子有一個興趣愛好,例如畫畫、打球、彈琴等,目的就是讓他能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把心思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等經歷了美好后,再回想糟糕的事情,可能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總結:
作為成年人,經歷了各種階段,我們深深體會到獨立人格的魅力,我想大家也希望孩子能成為這樣一個人。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一個人能依附另一個人過好一生,就算是父母、兄弟姐妹、伴侶,家人統統都不行。每個人都只有靠自己才能過好這一生,希望家長都能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有獨立人格的人,讓他們能做自己,去綻放屬于自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