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挑選學生,除了成績,還有一項重要指標:
能不能跟別人融洽相處,說白了,就是人際關系。
步入中年的我,也親身經歷并非常認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周圍但凡成就大一些的朋友、同學,都有不錯的人脈圈;無獨有偶,當年學習不錯但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的,反倒發展的不怎么樣。
大學同學A,畢業2年后順利進入華為公司,憑借勤奮和能力獲得了不錯的海外發展機會。開始沒有經驗,覺得干好自己一攤子事就萬事大吉了,對兄弟部門的聚會等也不太在意。工作雖有長進,但并未進入到“快車道”。后經過領導點播,開始注重人際關系。上下級、兄弟部門、外部有資源的朋友,都用心的經驗而且發展的不錯。能力加上人際關系的聚合,爆發了很大的威力——職位上不但實現了三級跳,收入上更是很快達到了7位數。后來出來創業,也借助之前積累的人脈,快速上手,能力、經驗上得到了積累,更有不錯的未來預期。在同學之中,算是認知和發展中的佼佼者。
人脈是成年之后的事,但一個人有沒有受歡迎的能力,這事根本得從小時候練習。
家有一女一兒,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發覺得學習成績并不是最關鍵,而是社交能力。想一想也是,進入到社會后,如果不會跟別人打交道,會被同事孤立,更不會被領導重用、提拔,嚴重的還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看看目前中國有4000萬的抑郁癥患者這個可怕的數據,這和沒有恰當社交能力有很大關系。
上五年級的女兒目前就面臨一些困惑,她的主要表現如下:
- 對大部分諸如運動、理想之類的缺乏興趣,只對手工、繪畫、史萊姆等感興趣;
- 情緒容易激動,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時常會大喊大叫,甚至哭啼;
- 生活、學習習慣不太好,作息、洗漱、作業等需要家長的督促,在花錢等方面沒有規劃,想著法子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掙錢的辛苦沒太多感覺;
- 除了和幾個比較好的朋友關系不錯之外,不喜歡和其他同學、朋友深入交往,和成人之間的對話也比較少,甚至有些不禮貌(比如不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談話也非常簡短甚至容易把天聊死);
- 想法有時候有些偏激、極端,甚至出現邏輯上的不通,但在生氣的時候,會固執的堅持。
……
因為女兒的這些行為,甚至影響到了5歲的弟弟——面對姐姐的喊叫、打罵,無助的弟弟經常以妥協告終,久而久之,弟弟時長看姐姐“臉色”形式,無形中扼殺了他一部分天性,我也比較擔心弟弟會成為“討好型”的孩子。
無論是姐姐的“霸道型”還是弟弟可能的“討好型”都不是受歡迎的行為。究竟如何培養出一個受歡迎的孩子呢?讓我們看看畢業于哈佛商學院、專門研究人際關系專業的康妮的建議。她認為:
孩子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在此基礎上,真誠、自信、得體地和人交往,并因此受到周圍人的喜愛,得到他們的肯定和贊賞。
一個受歡迎的孩子,內在具有穩定、正向的自我評價系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優勢、短板在哪里,不會為了迎合外界,或者討好他人,而去委屈自己。
最終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懂得在不同的場合,大方得體地展現自己,在社交活動中即自信又謙遜,具有穩定、持續的人格魅力。
一個受歡迎的孩子,無論到什么環境里都容易交到朋友,這些朋友中既有孩子,也有大人。
大家都喜歡和他一起玩,喜歡和他說話,遇到問題時也會第一時間問他的意見或者請他一起幫忙。這對他們成年后積累社會人脈資源又直接影響。
獨立人格三要素
擁有獨立人格,需要三個要素——自我認知、接受反饋的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自我認知,是指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興趣和能力的邊界有清晰的認知。
看到這個感念,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受歡迎的“基本盤”的問題了。孩子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根源是我自己也沒健全自己的獨立人格。到目前為止,對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邊界并不是很清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尤其在幼年階段,一個能力不足的“老師”是無法教出出眾的孩子的。
接受反饋的能力。反饋包括正面和負面,如何看待反饋,尤其是負反饋,是獨立人格的重要表現。如果夸獎就高興,否定就不開心,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霸道型”,或者完全沒主見的“討好型”。
抵抗挫折的能力。它是獨立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能正視困難,不輕易否定自己,就像不倒翁一樣,跌倒了再爬起來。
昨天,女兒提出想做一頓披薩給我們吃,由于沒有微波爐,用炒鍋煎餅很容易糊,翻餅的時候,由于餅上的土豆、白菜粘不牢,很容易就脫落了,加上她第一次做,對工藝不熟,又害怕油鍋燙傷——披薩沒做成功,還把廚房弄得亂成一鍋粥。情緒失控的她拋出一句話:“以后我再也不做披薩了”。這是抗挫能力差的典型表現。不是查找問題努力去解決從而達到目標,而是選擇了放棄、永不再嘗試。
如何培養獨立人格?
康妮老師建議從挖掘孩子的優勢和興趣開始,她還直接給出了自己在兩個兒子身上驗證過的小游戲——優勢鏈和成就箱
1)優勢鏈
讓孩子把自己的優勢寫在彩色的紙條上,把紙條粘成一個圈,然后把所有的優勢一個套一個地串起來,做成孩子的“優勢鏈”。
從戴在手上的“手鏈”,到掛到脖子上的“項鏈”。優勢鏈越長,越能玩出更多的花樣,除了在上面寫字,還可以畫畫、涂色等。
這個游戲隔一段時間就可以做一次。每制作一條優勢鏈,就可以把之前做的拿出來比較一下,看看新增了哪些優勢。然后放在一起,讓孩子通過鏈條的長短、花樣等,看到自己不同階段的成長。
孩子寫下自己的優勢時,你可以在旁邊引導。“會畫畫……嗯,你畫的迎客松和黃山風景真的不錯。”“有影響力……嗯,剛認識的幾位同學都喜歡主動找你玩”“吃飯快……為什么你覺得這是個優勢呢?說來聽聽吧……”
一邊寫,一邊和他討論、回憶具體細節,你會逐漸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和潛力在哪里。這個過程,不但幫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還幫他表達、確認了自己的優勢。
2)成就箱
可以用放紙巾的盒子,鼓勵孩子把學習、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績或進步,都寫成紙條放進去。
為此我和5歲的兒子嘗試回顧了春節期間的“成就事件”。本以為沒什么可以寫,但經過兒子的回憶和提醒,竟然寫了好多條,真的比較意外。
比如,“第一次學會了用斧頭劈柴”、“第一次輔助爸爸做成了一個可以坐的木工凳子并受到大家的贊賞”、“很快的和陌生的哥哥打成一片”、“獨立的和哥哥們吃飯”……
等到成就箱被填滿,可以和孩子一起,先把紙條逃出來,大聲讀出上面的字,然后跟孩子一起會議紙條上發生的事情,再把紙條分類。
比如,幫助別人的放一堆,學習進步的放一堆。這樣就很容易看出來哪些事情做的比較好,哪些還有待加強。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這些看起來小小的“成就紙條”,推動著孩子不斷進步和提高。最最重要的時孩子的自信會隨著成就紙條的增加而增加!對隨時隨地發揮優勢也會更加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