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我們潛意識下的靈魂棲息之所。即使它不完美,對于漂泊在外歷盡艱辛的人們,它是理想化的存在,既是可回歸的起點,也是可逃避的遠方。回到故鄉過年,這是中國人避不開的一個人生主題,就像談戀愛,求職,養育下一代。而且它的周期更短,我們可以多次去經歷體驗,不斷獲得新的領悟。
電影敘事框架的背景,是在上海務工的阜陽人們。為了一張回家過年的車票,他們匯聚在導演的鏡頭之下。群像式的人物鏡頭點到為止,沒有作過多的展開。狗哥和九兒作為主要故事情節的推動者,戲份較多。狗哥油滑中帶著真誠,九兒保留著初來大城市的質樸善良。而在群像舞臺的最前端,是曹俐和謝琴。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中遠鏡頭,試圖建立客觀的紀錄片式的敘事角度,真實再現這一群體的生活。而在客觀之上,導演保留了對每一個人的關注和善意。
電影基本上是一個雙線敘事的結構,曹俐和謝琴一主一側。主線里曹俐的人物背景更多的通過其他人之口慢慢讓觀眾獲得,這符合她作為一個沉默寡言的年輕女子的人物設定。而側線的謝琴多為直述實寫。在電影的最后,兩條線交合到了一起。
謝琴的角色讓飾演她的唐群拿到了金馬女配,這個角色的好都在看得到的地方。相比曹俐,謝琴有更多的戲劇沖突時刻,也有更多的主動臺詞機會。她有著一個簡單誠懇的城市夢,不怕吃苦,努力工作,一心一意為了女兒。她有著很多可貴的品質,可是對女兒的愛的執念,讓她最終面對女兒和自己的本質差異時,走到了城市夢破滅的那一刻,成為了又一個尋求故鄉安慰的歸來人。
而曹俐的好都在看不到的地方。她年紀輕輕,經歷了感情和事業的雙重騙局,只身一人重回上海,已是千瘡百孔。她的好,是沉默和有限臺詞后隱藏的心里活動。這些場景真是個個深刻。和狗哥,九兒一起重聚的小酒桌上;在酒店工作休息的鏡頭;在閣樓無眠的夜晚;狗哥和她說起她爹等她回家過年的往事的時候。最經典的是電影的結尾,她獨自一人留在上海,回到閣樓,踱步,坐下,起身,打開窗戶,整個過程里一言不發。在觀影的過程中,你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她的思緒,她讓她自己和你都處于這樣一個狀態,毫無察覺到攝影機的存在,仿佛你只是在觀察日常生活中,對面窗戶中一個普通女子的生活片段。而由于你對她的了解,你知道她內心深處的波瀾,你理解她一時的無處紓解,你明白沒有親人的故鄉離她不是六百里,而是一光年。她暫時還回不去,但破冰之旅已經開啟,窗外的光線照進屋子,也照進她的內心,終有一天,她會與逝去的父親和解。
貼切的片尾曲想起時,又一次讓人思考起回家的意義。
“離開是為了重逢的幸福
重逢卻忘了該如何相處
我沒有想過
當我真的踏上歸途
熟悉的路會讓我卻步
當我再次回到你的懷抱
是否還會懷念記憶中味道
你那不變的美好
我從不曾忘掉
卻開始無法走出相同的步調
當我再次回到你的懷抱
是否還能像孩子般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