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練達即文章-《蘇東坡傳》

“嶺南萬里不能死,而歸宿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爾,無只道者。”追求過長生,也想過羽化而登仙,維琳方丈一直和他談論今生與來生,勸他念幾首偈語。蘇東坡笑了笑,他曾讀過高僧傳,知道他們都已死了。

中進士時卻丁母憂,或許是因為官場上沒有個好的開端,一生在貶謫左遷的路上,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每到一地便為百姓父母官。其中在杭州做太守時更有佳話,蘇東坡利用太后的恩寵,治理杭州時,需要錢財,糧食都一一撥付。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間,他給全城實現了公共衛生方案,包括一個清潔供水系統和一座醫院。他又疏浚了鹽道,修建西湖,穩定了谷價,不惜與朝廷及浙西鄰省官員意見相左,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開救濟饑饉的工作。

蘇東坡喜歡一個堂妹,可是因為同姓而不能結連理,一生里都忘不了這個初戀。曾寫詩暗喻:

羞歸應為負花期,已是成陰結子時。

與物寡情憐我老,遣春無恨賴君詩。

玉臺不見朝酣酒,金縷猶歌空折枝。

從此年年定相見,欲師老圃問樊遲。? 表明愛情要早點說出來

一次在還鄉途中,路過靖江,他堂妹的墳墓就在靖江,于是便寫下祭文:“我厄于南,天降罪戾。方之古人,百死有溢。天不我亡,亡其朋戚。如柳氏妹,夫婦連璧,云何兩逝,不慭遺一。我歸自南,宿草再易。哭墮其目,泉壤咫尺。閎也有立,氣貫金石。我窮且老,似舅何益……”更是真情流露

對于正妻,也曾留下了千古名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無不另人感傷

還有小妾朝云,一直陪伴左右,生有一子早夭,他寫下的愿望“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并沒有實現…

蘇東坡一生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人們都愿意結交他,不論貶謫在哪,當地官員百姓都很照顧他。被他的文采折服,皇帝也喜好他的文字,經常吃飯時停箸,手持東坡字句閱讀,忘了食。他的名氣也給他的朋友帶來了災難,每次敵對黨派當權時,他們元祐黨人大多受到牽連,貶謫到西北,西南,遙遠的南方…

北宋經歷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在世時,他在文學界是以“三不足”為人所知的。“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這是蘇東坡贈予他的標志。有些變法手段超前,于是便給人民帶來了痛苦,“青苗借貸”毒害頗深,官府想辦法把群眾的錢都搜集一起,使國富民窮。強制性借貸,而借貸處旁往往都有娛樂場所,于是錢便消費一空。當要還時,便家破人亡——賣田地,抵押房屋,賣妻兒,最后淪為苦役。大多人都因為債款背井離鄉。

蘇軾之后為免除百姓的借貸而努力,希望解放大眾,使人們能夠安居樂業。而自己卻經歷磨難,但是憑著豁達的態度,最后在海南謫居時:“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

但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他寫信給朋友說:“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坎止無不可者,故人知之,免憂煎。”

不屑于官場權利斗爭,不想用權利控制別人。只希望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朋友們飲酒作樂,看百姓們安居樂業。蘇東坡,一代文豪,一個天才,一部宋代的史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