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了一張圖
今天突然想到一成語——江郎才盡。知道是個貶義詞,比喻一個人才情減退,寫不出好的文章了。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這個江郎是誰?真是汗顏啊!
于是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江郎指的是南朝文學家 江淹。而“江郎才盡”典故也是源于一個故事。
傳說,江淹有一次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來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里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聞言,江淹順手就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筆還他。據說,從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的文章了。于是就有了江郎才盡的典故。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江郎真的才盡了嗎?
古直 的《詩品鑒》引張溥的話道“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后人矣。”意思是說,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這種情況不被后人了解,沈約知道了一定會笑話,因為沈約就有這樣的經歷。
這又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周瑜。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說,周瑜善妒,心胸狹窄,總想著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有“既生亮,何生瑜”被大家廣為傳之。
然而,史上的周瑜確是東漢末年最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才貌雙絕,心胸寬廣。據說,東吳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張昭、魯肅都是他竭力推薦出來的。每推薦一個人,他都說該人才學勝過他十倍。年少時更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感覺應該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表象所誤解,流言蜚語有之,惡意中傷有之,有些也許只是玩笑話,但聽者并非都這么認為。謹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