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哲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經常看到的心靈雞湯之類的文章,誠然這些文章也屬于哲學范疇的一部分,但卻是很小的一部分,或者說沒有真正接觸到核心內容的一部分。那么真正的哲學又是研究什么內容呢?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聯系呢?學習了哲學對我們又有哪些幫助呢?在本節中我們將逐步展開討論。在世界范圍內,歷史上產生了很多的哲學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幾十種,面對這些哲學思想,我們將從全新的角度去解析,即在科學的世界觀框架下,以我們的人生目的為判斷標準,批判吸收與繼承發展。
在我的思想還不成熟的時候,甚至是在三十歲之前,我對于哲學都是相當反感的,因為很多的哲學思想都是只講令人晦澀難懂的理論,沒有與實踐的結合,令人感覺枯燥乏味,脫離實際。在上學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政治和歷史等文科內容,喜歡數理化等理科內容,那時也不曾意識到所有的科學知識最后都是為哲學來服務的,現在反過來要補上自己上學時疏漏的哲學,因為這才是人生的根本,之前本末倒置了。也是因為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真正的成熟,沒有開始思考人生,沒有認識到思想對于人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一個人開始思考人生的時候才是真正思想成熟的時候,不然即便是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是不成熟的。這也正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的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感謝之前的同事高總開啟了我對于人生思考的大門,雖然開門的方式不盡如人意,雖然我與高總有思想上的沖突,為什么有沖突?我會在后面再做說明,但這不妨礙我對他的感激之情,沒有他我還是生活在一種混沌的狀態,雖然也能正常生活,但是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于人生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歷史上雖然產生了很多的哲學思想,但是我們在這里只討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一個原因是限于時間和精力,另一個原因是展示對哲學進行批判吸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學會依據和方法,然后針對其它的哲學思想進行自我分析。哲學根據區域來分,大體分為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等,西方哲學大體有古希臘羅馬哲學(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等)、中世紀哲學(主要為神學、基督教思想)、近代哲學(笛卡爾、黑格爾等)、馬克思主義等,印度哲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中國哲學主要有易經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佛教、基督教都屬于宗教思想,前面我們已經進行過大體的討論,后面會針對某些觀點等進行詳細的討論,并進行不斷地補充,本節不再討論。中國的哲學思想又被稱為國學思想,會在本章的第五節進行討論,本節也不討論,因此本節我們主要討論西方哲學的一些觀點。
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間抽象的相互關系的學科。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的研究范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因此一般意義上來說,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為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宇宙間萬物之間的關系、宇宙萬物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規律等。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因為其研究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
西方哲學的發展史
我們有時候討論哲學的一些理論時,很多人不屑一顧或覺得很正常,認為事情本來不就是這樣子嗎?其實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哲學發展的歷史,不明白很多的理論都是經過了很多的斗爭,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才逐漸被接受認可的,歷史上經過斗爭已經淘汰了很多思想,而我們現在一般都是從比較正確的世界觀和思想開始了解的,所以覺得很平常。我們這里簡單講一下西方哲學的發展史。
西方哲學迄今為止大約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哲學幾個階段,以下內容基本都摘自百度百科,只是進行了一些思想上的羅列,大家簡單了解即可。
古希臘羅馬哲學大約始于公元前七世紀,哲學家們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由于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形成了很多的學派。有的以水、無限定、氣做為世界本原,有的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符合規律的燃燒和熄滅的火,有的把數視為事物的原型,認為凡物皆數,有的把世界歸之為虛幻的假相,認為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存在”,“存在”是單一、有限、不變、不可分割的,有的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氣)、“種子”、“原子”等概念。公元前五世紀,哲學研究的重點從自然轉移到人。有人認為一切都同樣真,是非善惡是相對人的感覺而言的,有人認為一切都同樣假,蘇格拉底認為存在著客觀真理,認識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識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公元前四世紀,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認為現實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不真實的,在它之外存在著一個永恒不變的、真實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個別事物為對象的感覺不可能是真正知識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靈魂對理念的“回憶”。而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的理念論,他把理念稱之為“形式”,認為“形式”不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質,存在于事物之內。具體事物是由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構成的。質料與形式結合的過程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他還提出一個事物最后的目的、運動最終的原因“第一推動者”,認為它是一個沒有質料的形式。
中世紀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方面都占據了統治地位,哲學的作用成了為神學做理性的解釋,討論的重點是關于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問題。有人認為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神就是總體,它創造一切,包羅一切,又超越一切。神與萬物不同,萬物是神的部分,神又在萬物之中。后來又形成了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派別。唯名論認為,只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于普遍,普遍只不過是名稱,“共相”并不存在。這種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認了三位一體的最高的神,只承認分別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靈。而實在論認為,真實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體的個別的事物,有一個“無始無終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這種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認普遍的教會實在,認為個別的教會是從屬的;承認基督教的普遍教義實在,認為個別人的信仰是從屬的;承認原罪實在,認為個別人的罪惡是從屬的;承認三位一體的最高的神實在,認為三位分離的神是從屬的等等。
15世紀至17世紀初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欲主義。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有人認為物質是永恒的,熱和冷的對立作用是物質運動的原因。有人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單子構成。單子是物質和精神、質料和形式的統一體。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的科學研究往往與魔術、煉金術、占星術混在一起,使他們的哲學思想帶上了不少想象和虛構的成分。
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方面,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唯物主義經驗論認為,后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能動的、多樣的,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識就是力量;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觀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跡的產物。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自然界是唯一的“實體”,思維及廣延是統一的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個別事物是實體的變形,只有通過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實體,才能認識個別事物。唯心主義唯理論認為,只有在一個完全清楚明白無可懷疑的公理的基礎上,經過理性認識能力進行清楚明白、準確無誤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認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天賦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賦的。除了承認精神實體獨立存在外,還承認獨立存在的物質實體,并把這兩個相對的獨立的實體統一于一個絕對的實體“上帝”;一切觀念都是天賦的,但起初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能存在于人們心中,須經加工才真正顯現出來。唯心主義經驗論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實體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么也沒有;真實存在的只有知覺,經驗由知覺構成,知覺以外的東西都是不可知的。
從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西方近代哲學進入第三階段,哲學史上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第一個走出德國古典哲學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更是在哲學史占據著樞紐的位置,將傳統形而上學推向頂峰的同時,黑格爾又是第一個對現代性展開批判的哲學家,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興起奠定基礎。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臺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范疇,標志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在這之后便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里暫不詳述。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種哲學派別,它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繼續。現代西方流行的哲學流派雖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屬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兩大思潮。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與上述兩大思潮密切相聯系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從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在歷史上哲學思想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激烈的斗爭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我們今天能有現在的哲學思想并不容易,這要感謝前輩們做出的努力。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即便是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哲學思想,魚龍混雜,還有很多歷史上哲學思想的遺留痕跡,還在不斷地影響著人類。而另一方面人類思想的進化史也從來不會停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更多的謎題被解開,我們對于世界、整個宇宙會有更多的認識,現在看來是不可想象或不可證明的思想也不能完全絕對地否定,說不定將來某個現在看來的謬論被證明就是正確的了,就像原子的概念,很早之前就提出了,也是近代才被證明是正確的,而后來又被證明是部分正確,因為它不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
整個哲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斗爭史,從這部斗爭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物質和意識誰是真正的存在?有沒有萬能的神的存在?因為世界觀是一切的根源,世界觀是總框架,就像是樓體的總設計圖。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我將之稱為最小相信原則,即我們只相信科學技術已經證明的事物和原理。很多的思想中,認為世界不止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能感受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如佛教有六道輪回說,可以理解為有多個世界,有的神甚至有能力跳出六道輪回,那么就有更多個世界。不管怎樣,我們人類能感受到的只有現在這一個世界,也沒有任何科學技術能證明其它世界的存在,那么我們就相信只有一個世界。即便也許若干千年或若干萬年以后被證明還有其它的世界,那就是世界觀的擴張了,但至少現在我們相信只有這一個世界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有的人寧愿相信虛無縹緲的事物也不相信這個真實的世界,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是人唯心的一種一廂情愿的想法罷了,就像法律上你如果沒有證據就不會被支持一樣。
通過科學知識,我們了解到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實體,而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更詳細地了解世界,這里不再詳述。但是,我要說的是,即便是現在,我們也沒有真正完全地了解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觀也只是局限在現有的科學知識范圍內。宇宙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宇宙有沒有邊際?如果有的話,邊際之外又是什么?現在最為科學的是“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是起源于一個狹小的空間,而后某個時間點發生了大爆炸,從而形成了時間、空間和宇宙中的所有天體,而所有的觀測都符合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但這一切都只是假說。如果假說成立的話,那么問題又很多了,大爆炸之前空間是否存在呢?如果不存在,那么在空間之外又是什么呢?為什么會發生爆炸?爆炸中心點又在哪里呢?再例如,質子、中子、電子的本質又是什么呢?它們又由什么構成的呢?這些問題誰都沒有一個科學的回答,需要人類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我們的世界觀。也許若干千年、若干萬年后人們的世界觀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說明的是,物質與意識誰先誰后?誰決定誰?即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問題說白了也是世界觀的問題。
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派別之一,它與唯物主義相對,在哲學問題的處理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是第一位的,物質是第二位的,即物質依賴于意識而存在。舉個簡單例子,桌子上放著一杯水,唯物主義者認為桌子和水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事物,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有的唯心主義則認為,桌子和水在那里是因為我的意識讓它們出現在那里,如果沒有我的意識,它們就是不存在的。為什么說有的?因為唯心主義的思想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五花八門,想象力更是天馬行空,例如有的則認為是神讓它們存在在那里等等。對于世界觀的描述和理解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而僅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描述世界,都可以看做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在思想領域的歷史上占據了大部分時期的統治地位,直到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前都是如此,而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主義至今也不過不到兩百年,但是唯心主義卻幾乎在瞬間倒臺,這也足以證明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人們判斷事物真偽能力的提高。
為什么會有唯心主義?為什么唯心主義盛行了幾千年?除去科學知識不發達的因素外,人們考慮問題的習慣性思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人思考問題的第一主體就是大腦中的意識,意識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也是符合邏輯的,但是實際應用中卻不一定符合事實。人們在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時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自我為中心,難以客觀地看待事物和問題,這在現在也是很正常的,做事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感受的人不在少數,而這也是人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例如小孩子想要一個東西,而你不給他時,他就會哇哇大哭,這正是小孩子思想不成熟只顧自己感受的表現。其次,在宗教思想淪為了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工具之后,人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唯心思想,對人生的影響根深蒂固,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和約束,而難以跳出思想的束縛,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不倫不類的思想,他們承認物質的存在,但是在面對一些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他們會把這一切歸結為神的存在,神在主導一切,其本質還是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還將長期存在并繼續發展。雖然我們認為唯心主義是不正確的,但是唯心主義還會長期存在并繼續發展。首先,這是由人們的思維模式所決定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是人類的第一本能,而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則需要一定時間的引導和培養,人們的思維模式難以改變,所以難以消除唯心主義;其次,唯心主義的部分思想在精神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唯物主義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因果報應論,所以唯心主義還會長期存在。
唯心主義的本質。一方面它代表著人類探索世界的成果,另一方面它逐漸淪為了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工具。
唯心主義的批判與吸收。唯心主義通過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不科學的世界觀,從而使人類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類歷史長期處于一種愚昧的狀態,而且被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地位,其思想系統的封閉性限制了人們思維的發展,嚴重阻礙了人類思想文明的進步,更有很多人因為思想的問題而遭到迫害甚至付出生命代價,這是其應該被批判的。我們是唯物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因為它幫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地否定唯心主義的作用和歷史功績。首先,唯心主義是人類在探討世界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思想產物,人類在摸索探討的過程中走一些彎路很正常,必然會產生一些錯誤的東西,但是不管怎樣,它都是人類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它代表了人類探討世界的耕耘和收獲,是歷史上眾位哲學家思想的結晶。其次,唯心主義的一些思想滿足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例如因果報應論,人們期望看到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滿足了人們生活上的精神需求,例如佛教中為善修行和基督教中禮拜的行為;滿足了人們經歷苦難生活后避世思想的精神需求,例如宗教中關于天堂、轉世輪回、靈魂等思想或意識的美好描述,從精神意義上來說,減輕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而這正是唯物主義所欠缺的,怎樣彌補唯心主義倒臺后所帶來的這方面的精神空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再次,唯心主義的發展也帶動了其它學科的發展,例如天文學、生物學等。再次,唯心主義在倫理道德上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唯心主義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倫理道德體系,帶動了倫理道德的發展,人類更加注重人性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人類的影響意義深遠。最后,唯心主義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無論何時,哲學思想的進步與發展都需要思想上的拓展,這無關乎唯心與唯物,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