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追風箏的人》細節心理分析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仆人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的承諾,可是在哈桑理解阿米爾少爺陷害他偷東西真正的意圖之后卻選擇了離開,直到哈桑去世為止再也沒見過阿米爾少爺。在我看來,這部作品最動人的地方是因為阿米爾和哈桑不僅僅是主仆關系,而且還是童年的好友,除此之外,他們還是親兄弟。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凸顯了人性中的嫉妒、愛、恐懼、愧疚和救贖。全文以風箏為線索,易斷的風箏既象征了阿米爾與父親之間微妙的父子關系,又代表了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脆弱的友情。
阿米爾的父親是阿富汗有名的商人,顯赫的社會地位及經濟實力令所有人望塵莫及,在一個完美父親的映襯下,阿米爾既想要成為父親心中完美的兒子,同時又痛恨自己面對陌生事物的膽怯與恐懼,父親多次在阿米爾面前夸贊哈桑勇敢,使得阿米爾產生了嫉妒的心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知,此時的阿米爾正處于第三種需求層次理論階段——歸屬與愛的需求,阿米爾一方面想要獲得父親對他的承認以便完成自己內心歸屬感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當父親夸贊哈桑勇敢時,阿米爾內心中的危機感激發了他的安全需求,當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負面的情緒——嫉妒。喜愛文學的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拼命向父親的喜好靠攏,為了獲得風箏大賽的冠軍,阿米爾派哈桑去追最后掉落的風箏,但當最后一個風箏被割落后,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情甚至是親情也意味著結束,因為在哈桑去追掉落的風箏時,遇到了小霸王——阿瑟夫,并遭到了阿瑟夫的霸凌,阿米爾因為害怕只能在角落里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欺負哈桑,當時在他面前有兩條路可選,他但卻選擇了那個能給他帶來負罪感的答案——逃跑。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說》中提及當“本我”在內心中占據上風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會選擇那個最有利于“自我”的答案,但內心中的“超我”會譴責“本我”所作出的利己的選擇,從而產生一種“負罪感”。這種負罪感也是后來阿米爾不能直面哈桑的最本真的原因。在小說的最后,阿米爾通過從阿瑟夫手中解救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而完成了自我的救贖,通過心理場景的重復治愈了阿米爾的PTSD(應激性創傷后遺癥)。
文中阿米爾的父親在年輕時背叛了自己的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阿里,但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將自己對阿里的虧欠彌補給了眾多像阿里一樣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他給予他們衣食住行,在眾多異樣的眼光中堅持自己最初的目的——幫助哈扎拉人。阿米爾的父親不會因為對手是獅子、老虎而害怕,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不會因為從小與他一起長大的阿里是哈扎拉人而不承認自己與他的兄弟情分,還會處處關心著他,照顧他(在阿富汗種族歧視是非常嚴重的,普什圖人永遠比哈扎拉人高貴是阿富汗人民所公認的道理)。心理學中的補償效應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生活中總會有一定的偏差,力求得到一些補償,從心理學上來看,這種補償類似于“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心理上的自卑,而把注意力轉移至其他自己擅長的地方。阿米爾的父親把對阿里的虧欠用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實力去幫助所有的哈扎拉人,從而達到補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