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看《奇葩說》,其中一個辯題“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乍一看題目,我也同蔡康永隊的想法一樣,朋友以心相交,當然不要門當戶對。尤其作為一個專業(yè)學(xué)新聞的人,更應(yīng)該多多結(jié)交各行各業(yè)的朋友。然而,辯論到了后面,雙方逐步勢均力敵,最后“交朋友要門當戶對”的高曉松隊贏得了本場的辯論。
最后馬東總結(jié)的好,門當戶對指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情況、職業(yè)相當,其中會涉及到很大的經(jīng)濟因素。交朋友與金錢無關(guān),不分三六九等,但交朋友卻必定涉及到志趣相投、在一起有共同的談資,甚至在某一方面要有共同的圈子。
想起以前做雜志編輯的時候,采訪過地產(chǎn)界的總經(jīng)理、奢侈品的創(chuàng)始人;走進過高爾夫球的圈子,也與高端收藏的某集團經(jīng)理坐在一起喝茶、聊收藏;當然也走進城市里的咖啡館,與90后學(xué)習(xí)攝影的男孩聊咖啡夢想;也曾與穿著一身粗布衣服只會斫琴不會彈琴的大哥面對面聊手藝人的故事。
也曾坐在省內(nèi)名主持的對面聽她們聊新聞理想,也曾與其他的記者們圍著一些二三線的小明星八卦他們的感情、生活。
我曾自豪著工作的平臺,讓我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能結(jié)識這些不同階層的人,擁有這些豐富的經(jīng)歷。然而結(jié)果也可想而知,一旦我離開了工作的平臺,我與曾經(jīng)采訪過的對象便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我不可能和他們成為朋友,因為大家不是一個圈子,沒有共同的話題,沒有共同的高度。而我所自豪的曾與高端人物、名人的訪談也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記得一次專題采訪中,偶然發(fā)現(xiàn),省臺的一位名主持人與一位某公司的總經(jīng)理是認識的,后來得知,她們在高爾夫球場認識。屬于一個階層、一個圈子的人,自然會在某方面有著相似的談資,他們認識自然而然。
想起剛到上海時,參加了一個節(jié)目組,節(jié)目組里的成員一半是新加坡人,一半是上海人。新加坡人交流的時候全英文,上海人交流的時候全上海話。第一次懂了“巴別塔”的含義。
節(jié)目組里有個上海女孩,每天畫著精致的妝容,面容姣好,說話時候嗲嗲的,有著上海小女人特有的嬌嗔和懶散。某次與她討論劇本,聽她講起,她出行從來都是打車。她回憶起剛工作的時候,每個月工資三千多,由于大部分的錢都用來打車,她甚至都不夠錢吃飯,她的邏輯很簡單:每天打扮這么好出門,沒有辦法想象如何去擠地鐵。
而幾個新加坡人在上海都分別擁有著各自的公司和事業(yè),而他們本身過的是在我看來上流社會的生活,住在市中心的高檔小區(qū),冰箱里全部是進口食品和飲料。
離開那個節(jié)目組之后,我與他們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再聯(lián)絡(luò)。
想起每年必提的同學(xué)聚會。參加了兩次之后再沒有去過。
最方便的是每年過年回家與發(fā)小的聚會。曾經(jīng)的好朋友,好同學(xué),面對面也只是相對無言。開口便是孩子、奶粉、婆媳關(guān)系,每次看到他們聊得火熱,感覺自己像個異類。
而初中同學(xué)每年都在說的聚會一次都沒有勇氣參加過,最后直接退出了群。
隨著時間流逝,大家都各自有了新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屬于我們的記憶都停留在了少年時代,不曾生長,長大之后的我們,都擁有了各自的新的人生,而屬于我們的友誼真的就止步于那時,大家都擁有了新的朋友圈,即便再相遇,也只能是點頭微笑,頷首寒暄,然后,一別兩寬,兩生歡喜。
就像最近熱播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出身平凡,能力平凡的她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奇點有句話一針見血:一個階層想進入另一個階層是要付出代價的。或許只有經(jīng)歷了被騙、苦難之后,樊勝美才能看清,什么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最后高傲如她,還是選擇了對自己窮追不舍,買不起房,只能靠租車與她約會的王柏川。沒有共同的背景、專業(yè)的談資,單純地靠著談?wù)勄椋杈S系的感情必定是難以長久的。
作為一個重感情的人,我不舍得放下任何一個朋友。在旅途中也是如此。記得越南之行,認識兩個男孩,旅途中,我們一起玩,聊天、分享,不亦樂乎。但是分開之后,我的朋友自然而然地放下了這段旅途中短暫的交集,繼續(xù)向前,而我卻會不時地想起他們。
后來在他們的facebook上,我們了解到,他們有著優(yōu)渥的家境,名校畢業(yè),從事著體面高端的工作。朋友說得對,我們在旅途中相遇,因為旅行而擁有了共同的話題和空間,如果在生活中與他們相遇,或許只能平平淡淡地擦肩而過吧!
生活中,通過加入各種各樣的微信群,不同層次、不同階級的人成為在某一層面成為一個圈子。比如外語群、美食群、寫作群……群里可能有學(xué)生、普通白領(lǐng),也不乏某新媒體創(chuàng)始人、經(jīng)理、總監(jiān),然而大家的交集也僅僅限于這個群,拋開這個群,你有自信能和群里的人成為朋友嗎?
很佩服那些歐美背包客,相聚的時候就盡情放開地玩,離別的時候,簡單一句拜拜,繼續(xù)向前,人生就是如此瀟灑,沒有牽絆。
記得某次搶到了一張50元的音樂劇票,到了現(xiàn)場,因為前排位置的票沒有賣出去,我們這些二樓后排的便有機會到一樓前排去看。坐在了兩個女孩的旁邊。她們打扮入時,盡管已經(jīng)是晚上,仍然保持著精致的妝容,中場休息時候,音樂聽到她們對音樂劇的討論,中英文交雜,不時聊起自己曾在澳洲的時光。無意間瞥見她的手機,她正在用一款我不知道的app全英文地與另一個人聊天。
而身后是一位時髦的上海大媽,穿著雪白的皮草,偶爾蹦出一句英文。
因為這場音樂劇,我坐在了上流社會人群的旁邊。
《奇葩說》中,姜思達的話有些直接,但不得不承認是真理:你以為你是人家的摯友,其實你只不過是陪了一杯酒。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現(xiàn)實,然而我更喜歡姜思達那個好溫暖的結(jié)尾:對于那些隨著時間空間變化,而已經(jīng)不再門當戶對的朋友,是不是要放他走?然而,如果我真的很珍惜你,仍然想和你一直做朋友,那么我希望在明天,更好的我身邊是更好的你。
雖然又熬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但主旨只有一個:不要害怕追求更好的人或者更好的生活,即便此時的你們沒有“門當戶對”,但是要相信,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
)??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