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日子室友來投奔,帶著她南北四處逛,古建什么的她都興趣寥寥,唯獨對小城飲食文化贊不絕口。無論大街還是小巷,驀然回首間總能發現一片食鋪。最令她嘖嘖稱奇的是,堂下食客不僅吸引著撩開外套露著肚皮的壯漢,抱著籃球的少年郎,而且其間不乏妝容精致、衣衫整潔的城市白領。露天而坐, 吃的滿臉油光,笑的合不攏嘴,每一個人都在觥籌交錯間綻放最真實的自己。
在學校的日子里,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實話說,如果不曾遠行,我不知道自己對這座小城竟愛的如此深沉。說來也怪,小城是鋼城,近年來鋼鐵行業效益下滑,日漸衰落,飲食文化卻依舊發展的蒸蒸日上。華燈初上,店家便亮起LED燈召喚著饕餮食客,高檔的酒家,平價的大排檔,你想吃的這里都有。
我愛吃路邊攤,喜歡其間裊裊炊煙的煙火味道,學生時代最愛的就是三串烤面筋加上兩串魚豆腐。看店家取出串串,刷油,撒孜然,然后上火炙烤,不斷的翻面,調整火候的大小,然后再刷油,撒孜然,重復三遍才能出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片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待的過程是關于珍惜糧食最好的教育,了解了食物的生產過程,自然也就不敢浪費,對食物永遠包含敬畏。
父母都是吃過苦的人,出身小山村,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來到小城,一向是看不慣我吃零食、路邊攤。一則心疼錢,二則覺得不衛生,總是拉著我回家。偶爾出來吃飯,都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夜市美食一定要露天吃才夠意思,店家把桌子擺到室外,收拾好了再不管你。坐在小馬扎上,看車來車往,抬頭瞅瞅星星,低頭看看鍋里,再四顧看看人間百態,坐擁良辰美景,嗅萬家味道,不由吃的更香。
小城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但地處中原,多的是南來北往,融合了八方口味,日子久了倒也自成一家。什么皮渣、燒灌腸、燴灌腸、麻辣灌腸、煎血、煎灌腸、雞湯豆腐串、扁粉菜、粉漿飯、炒酸奶、裹涼皮……不勝枚舉,雖然并不出名,但過來嘗過的也都說好。至于那些舉國都有的,倒也會根據當地人口味做做改良,很合小胖口味。就比如涼皮一物,清一色掛著“正宗西安涼皮”的招牌,幼時去西安,慕名品嘗,滿心歡喜的以為會比小城的味道更棒。熟料,食來感覺還是小城加了麻醬的不正宗涼皮味道更好。
喜歡小城,就是喜歡其間的飲食文化、煙火味道:來一頓小火鍋,十元基本便可果腹,浮沉人間味道;吃一頓烤魚,先吃魚再添水煮菜,一魚兩吃好不快活;點幾串燒烤,邀三五好友,小酌幾杯淡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小城真好,美食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