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才能在這張歲月給予的硬皮里面,包裹著豐富有趣的靈魂?
一、初為人師,被巨大的幸福感沖擊過
曾經體驗過,全心投入的熱愛。
收獲過,全心全意的依賴。
得到過,最真誠的崇拜。
遭遇過,最令人沮喪的失敗。
我永遠記得自己第一次登上講臺的窘迫與歡喜。
因為太緊張,我聽到了預備鈴就沖進了教室,騰云駕霧一般的上了講臺。
用變了調的聲音發出“上課”的指令,努力控制著自己正視所有的學生。
我故作鎮定的掃視了全班,其實一個學生都沒有看清。
走下講臺跟每個學生認識了一遍,回到講臺上的時候,一個面孔,一個名字都沒有存儲進大腦皮層。
我好像一直在對每個學生說話,說完了之后自己一句都不記得了。
如同幻覺一般,隨后我開始上課。高中數學的第一節內容,二十年來沒有變過,是《集合》。
這一節課的內容我后來講過十幾次,只有這一次是每一句話都提前寫好了。開學前,我每天繞著操場背教案,背得滾瓜爛熟。
感謝我繞著操場走的那幾十圈兒。如果不是背熟了,這節課我肯定要卡殼。
因為提前了十分鐘,這節課與我預先備好的講稿長度不再匹配。導致最后十分鐘我手足無措。只好讓學生自己再看看書。
如今回過頭來,看著那個站在講臺上,一邊按照計劃板書,一邊機械背誦教案的自己,沒有了當初的尷尬,卻還有最初的感動。
就是從第一節課開始,我被征服了。
那群樸實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亮晶晶的眼睛,用崇拜的眼神投入地看著老師,滿滿都是求知的欲望,和無條件的信任。
我沒有任何抵抗的,立刻就淹沒在強烈的幸福里。
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呢?
或許有很多答案。我只知道,我在那一刻體驗到的幸福,是因為感覺到自己被需要。
是的,那一年,剛剛大學畢業,二十二歲的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是這么有用。
有這么一群孩子,每天都在用渴求的眼神看著我,我說出的每一句話,他們都在側耳傾聽,積極回應;我發出的每一條指令,他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執行。
而我在這信任與期待面前,一邊感覺到幸福,一邊體驗到惶恐。
因為,那時候的我,并不能夠勝任這重擔。
即使是二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也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勝任了。
在講臺上站立,也在不斷地戰爭之中,與自己,與現實。
作為一個數學老師,卻不是一個已經完美解出來的數學題。這個職業,一切永遠在過程之中,
二、磨礪過之后,每天都會有扎實的喜悅
面對的是活潑的青春。
傳遞的是知識的火種。
發現的是有趣的靈魂。
見證著丑小鴨變天鵝的驚喜。
沒有人能長久保持著最初那種瘋狂的激情,如今二十年過去了,甘苦悲辛,都已嘗透。
在最灰暗的歲月里,也曾經真切地恨過這個職業。無數次想過,如果回到高中時代,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要怎么樣改寫歷史。
然而在每一個理智清醒的時刻,我還是知道,這個職業帶給我的,和我曾經在這個職業上面投入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有正相關關系的。
比起其他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我還是寧可在這里的講臺上站著,而不愿意去那邊寬敞舒適的辦公室里坐著。
我更喜歡和這個年齡的孩子相處。
每天我會看到一群活潑潑的的少男少女,盡管被約束著,還是掩不住他們青春的光輝。
腳下這站了二十年的講臺,還是和二十年以前一樣簡陋破敗,而講臺上的我,也和二十年前一樣,體驗著傳遞知識火種的快樂。
二十年里,我看到過各色各樣的靈魂,他們都在發展在變化,有時候就在我面前,在某一刻,好像吸收了能量,修煉到了更高的層次,美麗豐富了很多。
讓老師覺得幸福的,其實并不一定是那些學業優秀的孩子。
每個靈魂,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他們的發展變化,才是老師最幸福的事情。
孩子們畢業以后,會在多久的時間里保持與老師的聯系?
我真的從未在意過,畢業了的學生還認不認識老師,會不會給老師回報。
他們只是在人生的這一個階段,在我的幫助下獲得了某些進步,打磨好了某項能力。
或許也有一些學生,會因為我某一刻的關懷而與老師結下更長久的緣分,那屬于意外之喜。
對我而言,見證過他們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驚喜,就是我作為老師最大的幸福。
三、熱鬧都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我只是一個老師,教師是我賴以謀生的職業。但我不是圣人。
我也會覺得心理不平衡。
去年春天,我在買菜的路上遇見了一位已經畢業八年的學生。
他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可我卻幾乎認不出他來了。
曾經靦腆羞澀的小男孩,如今是能承擔大場面兒的大人了。
他這個時候大學畢業四年了,已經有自己的房子和座駕,在市里做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
工資已經比我二十年工齡的我高出兩倍多。
言談有趣,自信干練。
我每次看到學生發展的那么好,都覺得欣慰。
可是我還有幾分嫉妒,你能夠了解嗎?
我的學生,有的自己創業,已經可以做到年收入百萬。有的在加拿大留學,有的在廣州發展------
他們都在前進,在前進!
而我,一直都在這里。我指的不僅是空間的坐標變化,還有整個人的價值變化。
作為一個教師,好像根本不存在個人職業能力的增值問題,只有能力的增長,沒有能力價值的增長。
我的工作好像是一臺跑步機,我每天奮力奔跑,卻從未移動過分毫。
我們半年喘一口氣。時間以三年為一個結點。年華流逝,真可謂如露亦如電。
我們每天都拿著十年沒有變過的教科書,好像在看著十年沒有變過的風景。
一邊創造并見證著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奇跡,一邊消耗自己的生命,磨損對生命的熱情。
很害怕自己也會蛻變,卻沒有化蝶飛起,而是像脫過殼的金蟬,渾身只剩了一張硬皮,執著的鳴叫著自以為是的樂曲,在別人聽來,卻完全是無意義的噪音。
怎么樣才能在這張歲月給予的硬皮里面,包裹著豐富有趣的靈魂?而不是貧乏到腹內空空,還每天自鳴得意地叫著“知了~知了”。
以后或許還要幾十年不變地走這同一條路,路邊會有怎樣的風景?
做個旁觀者,還是一個種樹的人,栽花的人,造境的人?
空間坐標的固化,是否就一定意味著內在坐標的固化?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與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