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是一個人一生需要走的歷程:??
?之二? (功用篇)?
功用之一,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那種諄諄教誨,無有師保,卻猶如臨父母。給人的震撼力量,是無比巨大的。
其二,從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學以致用,方法與規律,都可以從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其三,人生難免犯錯,誰都逃不掉,讀《論語》就可以幫我們加以修正了。就像豆角類植物的身旁,樹立的竹竿稼薔,有利于植物蔓莖向上生長,而能夠結出漂亮豐碩的果實一樣。
一個人,所走過的每一步,腳印是無法抹掉的,不要欺騙自己。誰都逃不過的,這是事實。或者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放電影般的回放一下,自己所走過的,所經歷過的,對與錯,是否越過良知,自己是最清楚的。
不要等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悔之晚矣。更不必等到回顧自己的人生,才發現遺憾好多。
我們來看這開篇第一章和束篇之間,是怎樣的一種呼應關系。
其過程中的五百零九章,講了很多,或幾個字一章,例如:“君子不器”,“有教無類”,四個字,即成為一章,“德不孤,必有鄰。”“入太廟,每事問。”六個字,成一章;或者一句話一章,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或者像一首簡短精煉的一篇小散文詩般為一章,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
無所取材,就像是一段抒情散文詩。再例如:《論語,先進第十一篇,第二十六章》;帶標點符號,四百四十六,不帶標點符號,三百一十六個字,這在《論語》當中,字是比較多的了,算是個大篇幅了吧。
勾勒出了一副和諧美妙的,師生共論的,生機盎然的畫面。談人生,談理想,洋溢著熱烈而又秩序的教與學的美妙和諧。在那個歷史背景下,真屬于奏響了天地間最為美妙、和諧、天籟之音。歷史證明,他們穿越了時空。
無論多少字即成篇章,都充滿著一種永恒的活潑動態感,活靈活現的展示在人們面前,像辰巳的太陽,一掃空中的霧霾,展現蔚藍色的天空那樣。
章節詞條,語觸范圍很廣,包羅世間萬象,像是在蒼茫的廖闊宇宙里,掛滿了眨眼睛的星星那樣。
我們做人,其實一生下來就是在學而時習之了。學習的目的之一,恰恰是要達到“知”。而知命,知禮,知言,就是人的一生在學習,實踐,篤行,必將經歷的重要部分。
知命,則近乎君子;知禮,則可以立;知言,則可以知人。在這里,使用的反推邏輯,似乎可以這樣成立。
我們來看篇首的“學而時習之”,這里的學習,指的是“時習之”,目的是篤行啊。是適時適地適宜的實踐的,是每時每刻需要默而識之的。
近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思考是動詞嘛,大腦思考,電腦工作,都是實習,實踐,行動的意思,我們感受到的是始終呈現出一個活潑的動態。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中出真理。
這告訴我們,真理是從人類最基本的自我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淬取出的顛撲不破的理論和實踐的精華啊。
其實做人,一生都是在學而時習之的,人是萬物之靈,從呱呱墜地,三個月躺在媽媽的懷里,六個月學會坐立,八個月學會爬行了,十二個月學會走路了,經歷一年啊,一年意味著什么?春夏秋冬,冷暖交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在父母的呵護下,經歷了自然的考驗,在學習爬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懂得敬畏大自然了,敬畏這個藍色星球,因為是跪著爬著開始學習行路的,三百六十五度都敬拜了嘛,每一方的經緯和空間都跪拜過了嘛。
《西游記》中,吳承恩先生描寫孫悟空出生的時候,有一句話:“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這何嘗不是指人呢?
人處在赤裸裸的跪趴行知的階段,是不知羞恥的,是最天真無邪的,這是跟一般低級動物一樣本能的。人之所以成之為人了,區別一般低級動物了,就是學會直立行走了嘛,小孩子蹣跚的學會了走路,邁出了第一步,同時伴隨著就是他們的稚嫩天真的喜悅啊,很自然的要咿咿呀呀的想說話了呀,這難道不是:不亦說(悅)乎?嗎。所以說,不到時候,是無法體會到邁出第一步的那種喜悅的。
人類之所以從穴居而野處,不封不樹,喪期無數的蠻荒時代,過渡到現在的文明時代,期間的漫長歷史過程,終極其實是在追求喜悅中的自由。在領會圣賢留給我們做人的教導后,內心自然是對圣賢心悅誠服的。
這個“時”的概念,就需要每個人在每個不同時期,自己去感悟了,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體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