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是一個人一生需要走的歷程:?
?之一??
《論語》二十篇,一百一十一章,開篇,以詩詞般優美、流暢、順滑的語言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再來看末篇的末章,同樣是以詩詞般優美的語言做整部《論語》的束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語言詞句流暢順滑,就像唱歌一樣,是不是譜上曲子,將比流行的電音歌曲還要美的震撼。
首篇的首章,如果拆開來,就是人生三大階段。
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一個階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一個階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又是一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則是一以貫之的,三個“悟”的境界!基礎是學,而后是用,再后來是悟,這樣比較容易理解。
那么,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拆開來看,也是三個大的人生階段。
如果從“學,用,悟”,這個一以貫之來理解、,則需要反過來思考,即: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學”的階段,不知禮,無以立也,用的階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悟的階段,從順序上,是可以這樣來理解的。
三個大的階段,三個大的境界啊。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部《論語》的首尾,前后呼應的關系,究竟為人們揭示了一些什么樣的真理,或者說,這種前后呼應的關系,暗示著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對前人前事,有著怎樣的評價,對后世的影響有著怎樣的指導意義,對我們當下有著哪些啟發和教育作用,讓我們由此而充分的認識到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這對我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樹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是我們需要精讀國學經典的不可或缺的理由,就像一顆種子,撒在堅硬的冰冷的無情的水泥地上不可存活,而這顆種子撒在肥沃的泥土里,便會茁壯成長,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來仔細仔細咀嚼品味,《論語》的這種首尾呼應,有種綿里藏針的感覺。又像一支箭,準確無誤射中靶心那樣,把人生歷程需要學習篤行的必修課,恒久的定格在十字架上了。像黑暗中廖闊蒼穹里懸掛的火把,永遠照亮我們內心的學習方向,指引著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以及做人的追求。
整部《論語》的語言,掩飾不住一種內心無比高貴的、恒久的、那種孤獨之美。
之所以高貴,
是因為像蘭花香草一樣,無論身處何地,都在散發著馨香,沁人心脾,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之所以高貴,
是因為像一只金色的鳳凰,在展翅翱翔于蔚藍色的天空時,播撒下吉祥,無可攀比;
之所以高貴,
是有著精神與靈魂上無比高大的萬仞高墻,將一切黑暗都拒之門外;身處任何地方,任何變遷,都將緊守著精神上的那塊凈土,為我們提供了靈魂上的歸宿之地;
之所以恒久,
是因為像太陽一樣普照著大地,萬生敬仰,億兆黎庶朝拜;
之所以恒久,
是因為像羞月一樣關懷著星星,大地盡享著恩澤雨露;
之所以恒久,
是因為像愛撒嬌的小孩子永遠離不開慈祥的老人;
之所以孤獨,
是因為像古老的鐘聲在悠悠地回蕩,震掣寰宇;像奇妙的琴瑟之弦,撥奏了天地祥和;
之所以孤獨,
是因為像四季的運行,默默地注視著萬物,慈愛的垂憐眾生;
之所以孤獨,
是因為像子夜默默地連接了昨天和明天,像正午時分把一天的美好承前啟后,像時針貫穿了古往今來。
那么,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美,怎么來體會,感受。
這種流暢的語言的運用,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功用。
特點之一就是有助于大眾普及的。哪有什么束之高閣,冷落象牙塔里的感覺。至于思想的理解,和指導的行動意義,則是仁智之見,原則上,則是要秉承歷史一以貫之。
特點之二,很容易學習,有助于背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流暢,是易于背誦的,在不知不覺間,就背過了。
特點之三,不分男女老幼,隨讀隨學隨時背誦,普及大眾。
特點四,表面很流暢的語句,深層內里的博大精深,又非我們常人可以窺透,需要本著為歷史,為社會負責的心態,來傳承這樣的優秀文化,加深民族自信心,一代代的努力學習,去穿越時空,盡可能的貼近圣賢的身邊,來了解感悟哲人的思想,才不至于迷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