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信推送《一人食也是天大的事》這篇文章時,結尾有一個錯別字,“初色”被我順手打成了“出色”。我不是處女座,但這個錯別字還是讓我看到的時候耿耿于懷。而事實上這篇文章發出去之前我還通讀了兩三遍。
然并卵。
寫字的人多半有點強迫癥,看到寫出來的文章里插了幾個錯別字簡直跟看到女神臉上有個飯粒瞬間跌落紅塵一樣。讀大學的時候,專業課的老師就一遍一遍告誡我們,做新聞的人啊可千萬不能寫錯字,輕則要扣錢,重了可能就是政治錯誤啊。一想到要扣錢這一點,我心里就牢牢記住了這條金科玉律。
畢業之后在一家旅游媒體工作,因為是全國性的報紙,一個小小N線城市的文章很少能上報,多半就是發在網站上。網絡總給人一種不太嚴肅的感覺,寫的人輕率,看得人也隨意,而且旅游新聞多半也牽扯不上什么政治問題,久而久之就忘記了還有錯別字一說。
入了新媒體的行之后,繼續做著寫啊寫的工作,不能有錯別字的金科玉律再次抬頭,像一把刀懸在腦袋上,偶爾寫錯了一個字萬一被客戶抓到,就是一通緊急會議,也讓客戶覺得這家伙實在太不專業。特別是做微信之后,不能有錯別字的念頭時時記著,微博還可以刪掉重發,而微信刪除了體驗也不是很好,而且萬一你的錯別字在題目里出現呢,那就慘了。
可現在寫錯的概率依然更高...
以前寫字是拿著筆,在紙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每一筆都聽得到筆尖和紙摩擦的聲音;現在,智能化的輸入法讓你的腦子都跟不上打字速度了。
“失控”的感覺你有嗎?經常你還沒想好要寫什么,手放到鍵盤上,機械的敲著敲著,一篇文章就出來了。看到有人說教你怎么在15分鐘之內寫出一篇微信文章來,事實上,15分鐘確實足夠了,國際通行的打字速度評級標準里,生稿每分鐘90-100字就已經達到了專業錄手的標準,那15分鐘至少也是一篇千字文。網絡世界里,堅持每天寫作在客觀條件上已經毫無障礙。
以前的人寫毛筆字,等他一個字寫完感覺我都能瞎掰出一篇文章來。一筆一劃的東西怎么會出錯呢,只要你知道這個字怎么寫就好;現在,不知道一個字怎么寫的人也一樣可以出本書,還會有專門的校對、編輯幫你忙。
科技的發展總是好的,我很相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過,科技之外,我們能不能別忘了最基本的常識?
以后寫東西是不是要養成至少檢查5遍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