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的夜晚,午后的暑熱漸消,秋夜的涼風輕輕吹進窗口,臨睡前不經意的一次轉臺,與這部《海街日記》就這樣不期而遇。
生活在鐮倉一座老式宅院的香田三姐妹,收到因外遇而離開家的父親去世的消息,到山形參加葬禮后遇到父親與第二任妻子留下的女兒,并將她帶回鐮倉共同生活,故事就此展開。
堅強內斂、代盡母責的大姐幸,恣意任情的二姐佳乃,率真知足的三姐千佳,乖巧懂事的小妹玲,四個同父異母的姐妹,交錯于不同時空的各自回憶,一段在如畫般的鐮倉的共同生活,交織成了這部《海街日記》。
01 生活
生活,在鐮倉的一棟老宅中展開。
老宅年老,是外婆留下的,門前簇擁著繡球花,院子里長著外婆種下的梅子樹,地板下存放著外婆釀的青梅酒,屋內的房柱上刻著三姐妹的身高線。從住宅開始,生活伴著時間靜靜流淌。
鐮倉古老的街道,櫻花盛開的隧道,漁作的海邊、印滿腳印的沙灘、從小吃到大的餐館……四姐妹的生活伴著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場景慢慢鋪陳:去看春日里開成隧道浪漫櫻花,看小妹在新學校里參加一場足球賽,秋天姐妹們一起采摘院子里的青梅,一起在海邊的沙灘上散步……生活如一篇清麗平淡的散文般不徐不緩、慵懶從容。
但其實也并不平淡。破壞家庭的第三者、同父異母的姐妹、拋棄孩子的母親、關心財產的戀人、爭奪遺產的弟弟……當一個又一個具備戲劇化的矛盾沖突潛質的故事情節被不經意的展示出來時,出人意料的,沒有激烈的沖突、沒有壓抑的苦情,伴隨著四姐妹從容和緩的生活,一切就那么無聲無息的消弭了,如同平靜的海面上刮過的一陣風,本以為會掀起滔天巨浪,誰知只是輕輕泛過了幾個漣漪便過去了,讓原本以為故事會就此出現曲折而滿懷戒心的我有些意外,和不知所措。
影片的導演是拍攝了《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的是枝裕和,一位特別會化繁為簡、以柔克剛的導演;一個善于用鏡頭捕捉細節,從而展現平淡生活的高手。但《海街日記》與前兩部不同,它少了對生活中矛盾的尖銳和對生死的執著,似乎對很多東西看的淡了,接受了生活本身。也許這就是我為什么會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吧,沒有戲劇般的波濤洶涌,只有流水賬一般的平淡瑣碎,但卻讓人感覺平靜安穩。也許是年紀大了,折騰不動了?所以看電影也不喜歡能折騰的了?
02 死亡
生命的終極意義是死亡。不同于影片畫面風格的溫暖,整個影片卻是由三個葬禮串起來的,可以說死亡的話題貫穿了始終。
影片從父親的葬禮開始,三個女兒反應各異,大姐刻意回避,二姐大大咧咧,三姐平淡無感。但是黑白色調的葬禮上卻始終蒙著一層淡淡的暖色,刻意躲避不來的大姐被男友開車送到了,第一次見面的異母小妹的淡淡的招待讓三個姐姐心動,回程去車站的路上四姐妹淺淺的交談讓人心中有了隱隱的期待,而大姐走上列車時突然的邀請和小妹追著列車的熱烈奔跑都那樣的水到渠成。
不同于開篇的葬禮,貫穿影片始終的是三姐妹外婆日常祭禮。小妹玲到家里第一天開始就分別跟著不同的姐姐祭拜外婆,從第一日到家時大姐為了安撫她的不安與緊張帶她祭拜,到后來與三姐回憶父親后一起祭拜,再到最后一個人有心事時也會跑去祭拜……伴隨著一日日的祭拜的是小妹逐漸敞開心扉,滿滿融入了這個家庭。
影片的結束也是一場葬禮。從小吃到大的海貓食堂對于被母親遺棄的姐妹們而言,是媽媽的味道,老板娘二宮也從很早之前就經常照顧三姐妹一家。在老板娘長久不聯系的弟弟突然出現并爭奪遺產的時候,老板娘自己也被發現罹患癌癥,雖然大家都在想辦法幫助她,但終于還是去世了。她在生前的最后時間,和咖啡廳的老板約會賞櫻花,仍然能夠感受到世間事物的美麗并為之喜悅。葬禮上,借由咖啡廳老板的口說出了導演對于生命與死亡的理解:
縱使生命中無法避免遺憾與悲劇,但人們仍然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03 親情
生活的河流中流淌的總是說不完的情感,而這部影片中最打動人應該是四姐妹之間的親情了吧。
當我們還在擔心同父異母的姐妹們共處一室會心有芥蒂時,卻看到兩個糊涂姐姐給小妹倒錯了一杯最烈的青梅酒,結果小妹醉到人事不省,姐姐們卻在照顧完她之后齊齊趴在床邊“圍觀”:“好長的睫毛啊”、“看她笑啦”……暖暖的溫情隔著屏幕往外冒;
當大姐像教育二姐一樣對小妹說“不要扒飯那么快!”時,當小妹洗澡后肆無忌憚的在家里對著電風扇敞開浴巾,招來大姐一聲驚斥“要是進來人了怎么辦!”時,怎能不讓人隨著會心一笑?
當小妹穿上大姐小時的和服與同學看煙花歸來,在自家院子里和三位同樣穿著和服的姐姐燃起煙花的時候,溫情的火花熠熠生輝。看著四張明媚的笑臉,誰還會去想她們誰的媽媽搶了誰的老公這種狗血事?
最終,當家中刻滿姐妹們身高線的柱子上刻下小妹15歲的身高線時,我們知道,她們已經真正成了親密無間的姐妹。
04 美食
日本影視劇的導演們都有一個絕技,就是格外會拍“吃”這件事。不管拍制作美食的過程,還是拍美食本身,甚至是一家子吃飯的場景,都格外的勾引人……所以深夜不宜看,嗯。
影片中的吃的元素一如既往的讓人目不暇接:青梅酒、蕎麥面、天婦羅、炸竹夾魚、淡腌菜、海鮮咖喱、咖喱魚糕、銀魚蓋飯、銀魚烤吐司……不行了,等我去吃個午飯先。
小妹搬進來的第一頓飯,大姐用一口看起來舊舊的的鍋子炸著天婦羅,簸箕里攤著熱騰騰的蕎麥面,一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聊,三姐的男朋友邊咬著面條邊介紹小妹去參加鎮上的足球隊,沒有一絲維和感,一切都那么自然。
小妹和同學們一起親手打撈的銀魚被姐姐做了銀魚蓋飯,這時的小妹已經開始熟悉了這個家,她自然的幫著姐姐們擺桌子,分筷子,扒飯吃的速度和二姐一樣快。因為害怕姐姐們會傷心,她悄悄隱藏了父親常常做銀魚給自己吃的小秘密,卻在咖啡廳老板那里得知爸爸做的銀魚烤吐司原來是咖啡廳的自創菜。父親雖然已經不在,女兒卻借由食物,發現了之前自己不知道的,關于父親的新信息;
炸竹夾魚是海貓食堂的招牌菜,小妹的第一場球賽后聚餐時第一次吃就和姐姐們一樣愛上了它,四個姐妹會在去海邊沙灘散步回來后,一起去食堂吃炸竹夾魚配啤酒;
大姐的海鮮咖喱是媽媽唯一教過的一道菜,媽媽離開家以后大姐常常會做給妹妹們吃,這也許是姐妹們關于媽媽的溫暖的回憶;
三姐的咖喱魚糕是外婆的拿手菜。三姐對爸爸媽媽的記憶太少了,看得出她是外婆和大姐一起帶大的,咖喱魚糕是三姐對外婆的記憶,也是三姐最愛的菜……
重頭戲是青梅酒。它寄托了影片中的許多情感。院子里外婆種下的梅子樹已經55歲高齡了,見證了這棟房子里三代人的生活。每年秋天姐妹們一起采摘梅子,然后泡制青梅酒,儲藏在屋子地板下的地窖里。年復一年,地窖里儲存了一瓶又一瓶姐妹三人共同的記憶,今年小妹也加入進來。看著姐姐們七扭八歪的躺在地上指揮樹上的小妹采摘,然后在大家一起動手挑揀時小妹給梅子刺上名字……最后在悠閑的午后,姐妹們舉著酒杯,你嘗嘗我的,我嘗嘗你的……生活就這么慢吞吞的向前流淌著。
《海街日記》借由一個生活在海邊小鎮鐮倉的家庭,講述了一段生活故事,故事中有生活的瑣碎、有死亡的感悟、有情感的交融、有美食的撫慰,有離別,有相思,有釋懷。鐮倉的景色和四季的變換,是影片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每一份故事的溫情都在這景致和四季下被妥善地潤色和釋放。
豆瓣評價把這部電影歸為治愈電影,我倒不覺得是治愈,應該是一種歲月積累形成的生活態度吧:總會有許多的問題存在的,不必太驚慌,平淡面對就好。不管問題有沒有解決,生活都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