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古樸的老宅里,上演著四個性格迥異的姐妹的生活。面對著這三個陌生的姐姐,玲心中始終帶著愧疚,父親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才拋棄她們,她小心翼翼,用敬語稱呼她們,不敢提起父親的事。三個姐姐也不斷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開這個女孩的心門。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卻處處洋溢著幸福,大姐幸和次姐佳乃常因為小事拌嘴,三姐千佳大大咧咧,常被姐姐指派做事,玲看著她們,漸漸放下了自己的戒備,終于有了一點孩子的淘氣。
外婆的葬禮把故事帶到高潮,母親來參加法式,幸難掩對母親的埋怨,反而佳乃和千佳因為父母離異時年紀尚小,對母親只剩下思念。玲更是因為身份特殊,不敢面對三個姐姐的母親。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的玲,母親只是對玲說:“要好好相處啊。”法式結束,一行人回到家里,因為母親考慮賣出老宅子轉而讓姐妹們住更加方便的公寓,幸和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行人不歡而散。第二天母親帶來了給四姐妹準備的禮物,可以發現玲的禮物包裝與另外三個不同,應該是母親見到玲之后,又去補買的。幸陪同母親一同給外婆掃墓,雨后的景色讓人沉靜,母女倆也終于放下心結。
溫柔在日語中寫作優しい(やさしい),在日本的影視作品中總能聽到。溫柔不同于好或者壞,是一個不好界定的評價。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可能也是一個溫柔的人。比如電影《菊次郎的夏天》,主人公菊次郎是一個流氓,但是在陪同小男孩正男尋母的路上,我們卻能處處感受到溫情。豆瓣一篇短評寫道:”從沒見過這么流氓的溫柔,從沒見過那么溫柔的流氓。“溫柔可以是對人,也可以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細致而溫和,平淡而珍視的情感。
電影中的人物個性塑造得真實而自然。大姐幸是兒科醫生的情人,但是幸同時也是一個盡職的護士,會放下自己成家的顧慮,主動承擔起照顧同父異母妹妹的責任,甚至拒絕醫生一同赴美深造的邀請。二姐佳乃酒不離手,冒冒失失,對大姐幸的付出絲毫沒有表示出感激反而處處指責,但是其實她也只是希望姐姐能盡快找到自己的幸福。三姐千佳大大咧咧,對父親沒有指責,反而希望玲多講講父親的事。小妹玲單純美好,總是為別人考慮,小小年紀,就承擔著照顧病重父親的責任。就連父親一開始是拋妻棄子的冷酷形象,但姐妹們卻說他會替朋友承擔債務,看到女人有困難就會心軟,大概就像影片最后說的,盡管他有錯,但是他對玲,對生活,很溫柔。
對于孩子來說,人用好壞來分,而對成人來說,人通過與自己的利益關系來分類,對我有利者為友,對我有害者即為敵。人性本就是矛盾與復雜的,如果讓你描述自己的個性,你會用哪些詞匯呢?你說自己高冷,但在親友面前你又呱噪如話癆;你說自己散漫,對待在乎的事又如此認真。人哪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卻總是不可避免地去這樣界定他人。大家熱衷于”10分鐘看穿一個人“這種粗暴的理論,其實只是懶得思考而已。看到別人穿著性感,就情不自禁給別人貼上”不純潔,風騷“的標簽。;看到別人喜歡的偶像長相秀氣,染著頭發,就吐出”娘娘腔,小鮮肉“等詞匯,但是你的朋友可能看到的是他不斷進步的演技,和對待粉絲的珍視。人的強烈情感總是因為未知,因為未知可以盡情地愛,也因為未知,可以肆無忌憚的恨。如果多了解一些,很多想法都會改變。
《海街日記》的導演是枝裕和總是擅長拍平淡的生活,電影的推進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樣,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又確實是新的一天。生活的復雜程度絲毫不亞于人性,有悲傷有歡喜,有黑暗同樣也有光明。電影中穿插的生活場景,總是讓人不禁微笑,這就是生活的美好。不管是玲和同班男生的懵懂感情,還是四姐妹日漸融洽的關系,會讓我們不禁感嘆,大抵這就是盡管生活困難重重,我們卻熱情依舊的原因吧。
后記:
文章原創,若需轉載,請微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