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26期“和”專題活動。
二十四節氣不是吃餃子就是吃面條,尤其是冬至,據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
沒有合租之后,我住的地方有一個小廚房,雖然不大,但是東西很齊全,也嘗試著做了一些東西。
有一年冬至趕上了周五,想著第二天也不用上班,不用早睡,可以自己試著包頓餃子。
第一次包餃子,食材本著低成本來準備,即使浪費了也不會太心疼。買了一個西葫蘆,家里還有雞蛋和面粉,準備包西葫蘆雞蛋餃子。
我以為餃子餡會是最難做的,沒想到和面難倒我了。
我記得要先和面,和好面邊醒面邊做餡。但是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溫度的水和面,實際是家里沒有熱水,又著急包,就用了涼水和面。和出來的面又涼又硬像塊石頭一樣,眼看著面團也不是能包餃子的樣子。于是繼續加水,試圖讓面團軟一點,但是水一直無法和面融合,面的粘合度也很低。繼續揉面,把水和面完全融合了,力氣也沒有了,本來還應該再加點水的,但是轉轉手腕,決定不加了。
醒面的時候,做了餡。家里只有一把刀,西葫蘆只能用刀切,我的刀工也不太好,西葫蘆絲又切了很久。切完絲忘記加鹽了,直接把炒好的雞蛋倒進去了,結果餡兒出了很多水。
看著邦硬不好包上的面,以及從菜湯里撈菜的餡,我陷入了沉思……
準備好一切,開始包的時候已經九點多了,準備面和餡用了兩個多小時。
搟皮的時候,面一直搟不開,面皮很厚,餃子的數量比我預想的要少。包的時候面硬也很難封上口,再加上餡也總是流湯,快包完的時候已經不想動了。
包到最后一點餡的時候發現還有一個面皮。看到有一個餃子露餡了,于是把面皮又包了一層,但是依然沒有包住餡,我已經不想補救了,直接下鍋。下鍋的時候肉眼可見露出來的餡,結果煮好的時候,鍋里一點餡沒有,因為餃子皮太硬了,一點沒變形。
吃上餃子的時候已經十點了,雖然做的過程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味道還是可以的。對于不喜歡素餡的我來說,第一次包的餃子很合胃口。
總結這次包餃子主要的問題就是和面,涼水和面太硬了,搟皮搟到手都要斷了。后來我媽說要用溫水和面,讓我下次試一試,結果我后來一直沒自己包過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