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如約而至,在這一天,包餃子是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我國的節日大都與吃有關,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農耕思想,這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它時刻都提醒著我們,即便在物質富足的當下,也不要忘記那些艱苦歲月中,饑餓曾經造成的災難,所以我們的民族向來都以發現美食、創造美食為驕傲,比如餃子,成為了團圓節日必備的美食。
記得小時侯自己不懂事,每逢冬至,看著媽媽忙著和面、剁餡,最后攤開案板,招呼我們一起包水餃,可我向來是一個五體不勤的人,就是那種腦袋善于胡思亂想,身體卻懶得動彈的人,說白了就是空想,那時的我抵觸為吃而付出的繁雜勞動,我總是能為自己尋來冠冕堂皇的理由,母親聽罷,揉揉兩只手里的面渣:“大冷的天,你不怕把耳朵凍掉!”我向來是畏懼寒冷的,聽到吃水餃可以防止耳朵被凍掉,我立即投入到了搟面皮、包水餃的重復勞動中,我先從搟面皮開始學起,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活,到了我手里,卻丑態百出,搟面杖與面皮牢牢的粘在一起,不分開,我生硬的把面皮撕扯下來,結果面皮不僅破了個大洞,而且被拉的已經不成形了,我很懊惱。搟下一個的時候,我按照媽媽的吩咐,在面團上多灑了一些面,這樣搟起來就利索些了,但搟出來的形狀卻是匪夷所思,我又左一下、右一下的調整著它的形狀,終于把它整成了帶著“觸角”的圓形,交給了一旁包水餃的母親,母親在一旁笑瞇瞇的看著,小聲嘀咕著:“這姑娘,長大了嫁出去可咋辦呢?!”
果不其然,婚后到了婆家,冬至包水餃,和面、剁餡、包面皮,還是一樣的工序,可我對哪道工序都不熟練,只能按照記憶,比著葫蘆畫瓢,盡自己的最大能力了。搟面皮,我搟的慢,往往都是包面皮的人兩只眼睛盯我手中的搟面杖,看我費力的給面皮“整形”,這時旁邊的人會說:“來來來,你去包吧!我來搟!”哦,我只能傻愣愣的看著她像變戲法式的單手搟,不一會圓圓的勻實面皮就堆成小山了,我慌手慌腳的包著水餃,放的餡多,面皮縫捏不嚴實,菜汁滲出來,又滑又油,徹底的成了一個“殘次品”,還好,除了自責之處,沒有人責怪自己,大不了說一句“這孩子,把心思都用在讀書上學、工作上了,哪會這些???!”
時間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它不慍不火,不言不語,細致入微的滲透進每一寸光陰,在周而復始的包水餃的勞動中,我從一位姑娘蛻變為媳婦,繼而又升格成為母親,又逢冬至包水餃時,自己成為了從和面、剁餡、包面皮的“全能型”人才,看著那微微隆起飽含希望的水餃,想起當年的母親,端起一鍋坯水餃放入沸騰的鍋里,在熱氣騰騰的霧氣里,母親滄桑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把出鍋的水餃端到孩子們面前,看著他們像饞貓似的咬下一口流汁的水餃,內心充盈無限的愛意。把愛傳遞下去,把美食的味道傳遞下去,這可能就是煙火相傳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