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培植一顆閱讀的種子? ? ? ? ? ? ? ? ? ? ? ? ? ? ? ? ——教師閱讀之我見
? ? ? 讀書是在是一件很苦、很快樂的事。讀書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在晴朗的午后,或是大雨滂沱的夜晚,就一杯香茗,咀嚼一段文字,絲絲陽光照入窗欞帶來融融暖意;雨點敲打玻璃無節奏律動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馳騁于書的海洋,情之所至,靈魂隨著書的脈絡而神游。與書相伴生命便多了更多可能。
? ? ? ? 閱讀——促進專業成長
? ? ? ? 專業知識閱讀始于被動成長,終于自覺攝取。老師是最適合閱讀也最需要閱讀的群體,“術業有專攻”,教師的“業”在課堂,在勤于研究。最初為了評比而開始了專業書籍閱讀,讀名師課例、讀教學專著、讀學術論文、讀名師公眾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運用,在運用中疑惑,在疑惑中成長。余映潮老師的厚重;肖培東老師的機智;王君老師的靈動;徐杰老師的精致;丁衛軍老師的簡約;邱俊老師的溫婉……推開一扇又一扇窗,洞見教學的種種美好樣貌,聽見花開地聲響,嗅到陣陣芳香。導師說:“我的課堂我做主。”那是厚積薄發的霸氣,是追求卓越的準則。模仿板塊推進聯通課堂教學主線;學習多角度解讀文本獲取教學切入點;在課堂傾聽中生成貼切的評價;刻意訓練強化教學語言運用;不同課型別樣的體驗。尤其是作文課的嘗試,曾經這是一個不敢碰觸、也不愿碰觸的盲點與難點,作文教學停留于 “講練批講”的傳統模式。逐漸明晰作文課是指向方法和創作雙目標的活動,創作是在學生習得的基礎上真實生發的過程。作文研究研究的專業理論的學習,重建了我的寫作觀——“求真務實,讓寫作在場走心。”依靠專業閱讀汲取源頭活水,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 ? ? ? 閱閱讀——架設教與學的橋梁
? ? ? ? 閱讀能力是一個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要素,閱讀的途徑是多方面的。讀經典著作,開闊視野;讀美文小品,陶冶情操;讀生活,融通生活與寫作的壁壘。學生如何體會閱讀帶來的快樂,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這是所有語文老師都關注的難題。搶奪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去讀一本好書談何容易,我們必須明確閱讀是一個長線工程。首先應該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制定讀書計劃、任務清單不可過難,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小說作品開始,選擇那些撼動人心的文學作品,如《基督山伯爵》《追風箏的人》《湯姆叔叔的小屋》《活著》等等,散文作品可以選擇季羨林、林清玄、丁立梅、宗璞等名家的散文集。其次,陪伴是最好的牽引,但凡讓學生讀的書,我一定先閱讀了解,與學生分享感動,暢談體會,定期開展班級讀書會,撰寫好書推薦系列文章。再次,讓閱讀走進生活,聽聽父輩的故事,調查記錄當地傳統文化風俗、特色美食、名勝古跡,寫作源于對生活的熱愛,閱讀應溯源到面對生活的熱情、傾聽、訴說。語文的概念很寬泛,教給學生應對考卷的基本技能,更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正確的閱讀,體察生活的真善美。
? ? ? ? 閱讀——收獲心靈的寧靜
? ? ? 忙碌的工作之余身體得以休憩,讀書就是心靈的SPA。第一次在荔枝上朗讀,入夜微涼,緊閉門窗,羞怯之感襲來,幾欲放棄,一首顧城的《草原上的遠行者》反反復復折騰了近一個小時,不專業的發音,不合拍的配樂,連氣息都不平穩。一次嘗試,逐漸愛上這種用聲音傳遞情感的閱讀方式,歷時一年之久朗讀完整本的《詩經》原文加譯注,每晚入睡前準點打卡,至今朗讀語音條過千,老公和孩子此時都會輕手輕腳配合我,那是專屬于我們家的朗讀時光。有幸加入安康達德書院,遇見一群熱心公益事業,潛心中國古典文化研究的師者,姐妹兄弟,閱讀引領著我窺見更廣闊的天地。每月一本必讀書目,從《朗讀手冊》開啟全新的閱讀之旅,絕大多數父母都給不了孩子豐厚的物質財富,那就堅持為孩子朗讀吧。《進擊的智人》詮釋匱乏造就文明;《甘地自傳》展現人性的偉大;《論語》《戰國策》《大學》《道德經》《世說新語》……智慧的光芒閃耀在微微發黃的書頁上。
? ? ? 愛默生說“讀書時,我愿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書,如細雨過后的梧桐,洗去浮華,透出青綠。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在漫漫旅途中,書籍裝點著生活的角角落落。每遇困惑總能在書中找尋答案。閑暇時讀一本好書,添一份雅趣,長一份才智,享一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