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別人溝通時,經常會說這樣的話:“你怎么沒打掃房間?”,“你為什么不按我說的來?”對方可能會按照你說的去做,但不一定是心甘情愿。一次好的溝通,不僅僅是為了改變別人的行為,更是為了加強和他人的連接。那怎么才能做到呢?最近微信號“高高愛心理”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有效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先來舉個例子。一位媽媽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亂丟襪子,有可能這樣說:“趕快把你的襪子都收拾好,你怎么這么邋遢?”這樣說,兒子很可能不聽話,即便勉強撿起襪子,也是不情愿的。如果采用溝通的四要素可以這樣說:首先說“兒子,看到你有一只襪子在茶桌底下,還有一只在電視柜下”,這是觀察;其次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喜歡整潔的房間”,這就是感受;最后再說“你愿不愿意把襪子放進洗衣機里?”這是需要和請求。你看,用溝通的四要素重新組織語言,就能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接下來,咱們詳細地說一下這四個要素。
第一點,要觀察不要評論。觀察是使用動態的語言來描述事實,評論是使用靜態的語言來下結論。比如,“你很少配合我。”這是評論。“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愿參加。”這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往往評論比觀察要多,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于看到現象之后立刻分類和判斷。但是,評論一出口,別人更容易反駁。所以,下次你想評論一個球員時,可以說“他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一個球都沒進”,不要說“他是個差勁的前鋒”。客觀地說出觀察結果,聊天才能愉快地繼續。
第二個要素是多談感受,少談看法。什么意思呢?感受是在表達情緒和情感,看法是在表達觀點和態度。比如說,“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看法。“作為吉他手,我吉他彈得不好,這讓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喜怒哀樂、焦慮、委屈這些都是感受。為什么要多談感受,少談看法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談論看法不利于你和別人建立連接;而且,談論感受時你能體會到對方的真誠,這就更容易產生共情。設想一個生活場景,你下次再想跟老公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面墻”的時候,可以試著換個說法“我時常感到孤單,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當你開始學會表達感受了,境況就會大有不同。
第三個要素是多表達你的需要,盡量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什么意思呢?比如說,“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這就是歸責。“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這是需要。為什么應該多表達需要而不是歸責?如果你經常讓對方覺得,他讓人你不愉快,只會讓他在心理上距離你越來越遠。即使他行為有改變,也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不是出于對你、對自己或對生活的熱愛。所以,在表達感受的時候,你應該把感受和自己的需要聯系在一起。這一點也十分重要。
最后一個要素是請求。請求和命令不一樣。命令有強迫的味道,請求沒有。那怎樣提出請求而不是命令呢?需要注意三點:第一,提出具體的請求,讓他人容易了解我們的期待。第二,請求反饋。因為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碼事。你可以多問一句來確認一下,就算對方的理解有些偏差,你也有機會作補充。第三,如果請求沒有得到滿足,要去體會是什么原因讓對方不同意,這也是請求和命令的本質區別。慢慢去應用這三點,你就會發現,溝通的目的不再側重于自己的需要,而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就代表著我們正在和他人建立更深層的連接。
最后總結一下,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溝通更有效,那就需要專注這四個方面:第一,描述觀察結果而不是評論;第二,談論感受而不是看法;第三,把感受和自身需要聯系在一起;第四,表達請求而不是命令。溝通的四要素,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