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的終極密碼(上)| 如何正確地表達“你不愛我了”

在你的理解里,溝通意味著什么?如果你經常這樣說:“你應該去打掃房間”,“我覺得你不在乎我”“你為什么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那么你的溝通目的可能還停留在改變別人的階段。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溝通方式旨在加強與他人的連接,而非改變他人以符合自己的利益。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你會發現,他人行為的改變是自發的,而你也會從這種關系中得到滋養,更加認識自己。

那么如何加強與他人的連接呢?


? ? ? ? ? ? ? ? ? ? ? ? 建立連接的四個要素

美國心理學教授盧森堡經過十余年的研究與臨床工作,發現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溝通原則和方法,他提出:有效的溝通方式需要專注于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亂丟襪子,最有可能這樣說:“趕快把你的襪子都收拾好,你怎么這么邋遢?”顯然這種溝通方式不會帶來好的效果,即使兒子照做了,心里也是不情愿的。

如果運用有效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這樣說:“兒子,看到你有一只襪子在茶桌底下,還有一只在電視柜下(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喜歡整潔的房間(需要)。你愿不愿意把襪子拿到你的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里?(請求)”

這二種情況下,媽媽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告訴兒子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來滿足她。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如果你覺得現實生活中很難這樣說,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或情境做一些調整。因為有效溝通的精髓在于對這四個因素的覺察,而不在于具體使用什么字眼。

細心的你可能發現,這種溝通方式非常適用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沒錯,因為他們總是我們最想“改變”的人。

溝通有表達和傾聽兩個方面,今天主要介紹如何借助這四個要素來表達,下一篇文章再聊傾聽。一起學起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觀察 VS?評論

觀察是使用動態的語言來描述事實,而評論是使用靜態的語言作絕對化的結論。

你很少配合我。---這是評論。

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愿參加。---這是觀察。

小明花錢總是大手大腳。---這是評論。

小明上周買衣服花了一千元。---這是觀察。

如果你經常使用“從不”、“總是”、“經常”、“很少”,說明的你的評論多于觀察。

溝通中評論比觀察多,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于看到現象時立即分類和判斷,這有利于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事物對我們的意義。

但評論一出口,別人更容易反駁,因為評論使人傾向于聽到批評。

所以,下次你想評論一個球員時,可以用“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一個球也沒有進”來替代“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客觀地說出觀察結果,聊天才能愉快地繼續。

學會了要觀察不要評論之后,我們還要躲開有效溝通的另一個坑,就是閉口不談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受 VS?看法

感受是在表達情緒和情感,而看法是在表達觀點和態度。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看法。

作為吉他手,我吉他彈得不好,這使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

我覺得隔壁的電視聲音太大了。---這是看法。

隔壁的電視聲音太大了,吵得我不能入睡,我很氣憤。---這是感受。

雖然你經常說“我覺得......”,但“覺得”的后面并不是感受。喜怒哀懼、焦慮、委屈、郁悶、內疚這些才是感受。

恥于表達的東方文化使我們習慣談論看法而非感受,這讓我們在溝通中吃了不少苦頭。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談論看法無益于與他人建立連接;而談論感受時對方體會到的是真誠,更容易產生共情,這為溝通的內容奠定了一個穩定的情感基礎。

舉個例子,當你下次再想和老公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面墻”的時候,可以試著這樣說:“我時常感到孤單,我希望你能夠多陪陪我。”當你開始學會表達感受,境況就會大有不同。

還有,當你站在講臺上面對一群心不在焉的學生時,比起斥責學生,更好的說法是:“我現在有些焦慮,因為我和大家初次見面,我希望得到肯定。”示弱產生了積極影響。示弱并不代表弱小,故作強勢的人才是弱小。

說完了感受的重要性,那么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它來源對方還是我們自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需要 VS?歸責

有效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需要指的是把感受和自身的需要聯系在一起,而歸責是在把感受和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聯系在一起。

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這是歸責。

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這是需要。

他們取消了合同讓我很不高興。---這是歸責。

合同被取消了,我很不高興,因為我想重新聘用我們在去年解雇的員工。---這是需要。

如果你經常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有可能是在利用對方的內疚。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他在心理上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他做出了行為上的改變,也只是為了避免內疚,并非出自對你、對自己或對生活的熱愛。

所以,在表達感受的時候需要把感受和自己的需要聯系在一起。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樣的句式,例如:“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很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的成長。”

但即使是這樣表達,孩子有可能還是不吃。因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走出第一步,要想和他人建立起深層的連接,我們還要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接著媽媽可以這樣說:“那你愿意告訴媽媽你為什么不喜歡吃飯嗎?”,通過這樣的問話,讓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需要。

學會體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聯系在一起,是有效溝通最核心的密碼。

在表達了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什么樣的請求方式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我們接著看最后一個要素:請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請求 VS?命令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命令。

請打開窗戶(如果對方不答應,潛臺詞是:你太自私了,你為什么就不能幫我個小忙?)。---這是命令。

可以幫我把窗戶打開嗎。---這是請求。

請尊重我的個人隱私(如果對方不答應,潛臺詞是:否則你就是個素質低下的人)。---這是命令。

在進我的房間前,可以先敲門嗎。---這是請求。

還有一種看似請求實際上是命令的句式:“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是典型地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話開頭,因為他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在企圖控制他人,以及開脫自己的私心,不要太怪他們哦。

聽到命令時,一個人只有兩種選擇:服從或抵抗。不管如何,只要他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他就不會樂于滿足我們的需要。

如果你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么你的請求很可能被當作命令。而一個經常受到指責的人也傾向于將請求解讀為命令。

如何避免讓他人覺得我們是在命令呢?需要注意三點:

1、提出具體的請求,讓他人容易了解我們的期待。例如比起說“不要…….”最好直接說“要……”。

2、請求反饋。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碼事。例如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以便他的理解和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們就有機會作一些補充。

3、如果請求沒有得到滿足,要去體會是什么使對方無法說“是”,這是請求和命令的本質區別。

慢慢去覺察和應用以上幾點,你就會發現,溝通的目的不再側重于自己的需要,而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也代表著我們正在和他人建立更深層的連接。

? ? ? ? ? ? ? ? ? ? ? ? ? ? ? ? ?總 結

好了,最后總結一下,有效溝通旨在加強與他人的連接,它需要專注于四個方面:

第一,描述觀察結果而非評論,觀察結果使談話得以繼續;

第二,談論感受而非看法,感受使人產生共情;

第三,把感受和自身需要聯系在一起,需要使彼此互相理解。

第四,表達請求而非命令,請求使他人了解你的期待。

提醒一點,不要流于表達形式,而忘了有效溝通的目的。要時時覺察我們正在使用的語言,它到底使彼此更加敞開心扉還是背道而馳。

最后的最后,我們來驗證一下學習效果。現在你還會用“你不愛我了”來喚起對方的關注嗎?“你不愛我了”顯然是絕對化的評論,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對方要么反駁,要么沉默。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如果換成這樣呢:“你這周每天晚上回來之后都在看電視(觀察),我感到很孤單(感受),因為我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下周開始你回來之后能多陪我聊聊天嗎(請求)?”相信沒有哪個老公不會積極回應的吧。



<熟練掌握需要刻意練習哦,花2分鐘完成練習吧>

練習一 選出描述觀察結果而沒有任何評論的句子。

1、你的工作時間太長了。

2、開會時,老板沒有問我的意見。

3、他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

4、我兒子經常不刷牙。

5、我爸爸是個好人。

注解:第2句是觀察,其他都是評論。

1、“太長了”是評論,描述觀察結果的說法是“你這周每天都在公司工作12個小時以上”。

3、“無緣無故”是評論,認為他脾氣了也是評論。描述觀察結果的說法是“他告訴我,他生氣了。”或者“他用拳頭砸了一下桌子。”

4、“經常”是評論,描述觀察結果的說法是“這周我兒子有兩次沒刷牙就上床睡覺。”

5、“好人”是評論,描述觀察結果的說法是“在過去10年里,爸爸將他工資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了白血病兒童。”

練習二 選出表達感受的句子。

1、我覺得你不愛我。

2、你要離開,我很難過。

3、當你說那句話時,我感到害怕。

4、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

5、你能來,我很高興。

注解:第2、3、5句是感受,1、4句是看法。

1、“不愛我”是看法,表達感受的句子是:我很傷心。我十分痛苦。

4、“不在乎我”是看法,表達感受的句子是:我進來的時候,你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很孤單。

練習三 選出表達需要的句子。

1、你將公司機密文件放在了會議室,太令我失望了。

2、你這么說,我很緊張,我需要尊重。

3、你來得這么晚,讓我很郁悶。

4、你不能來吃晚飯,我很不開心,我本來想和你好好聊聊。

5、我很傷心,因為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

注解:第2、4句是需要,1、3、5句是歸責。1、把感受與自己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表達是:你將公司機密文件放在了會議室,我很失望。因為我需要重要文件能夠妥善保管。

3、把感受與自己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表達是:你來晚了,我很郁悶,因為我想要坐到前排去。

5、把感受與自己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表達是: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我很傷心。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練習四 選出表達具體請求的句子。

1、我希望你理解我。

2、請你告訴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種?

3、我希望你更加自信。

4、不要再喝酒了。

5、我希望你在規定的時速內駕駛。

注解:第2、5句是請求,1、3、4句是命令。

1、“理解”不是具體的請求,表達具體請求的句子是:你是否可以告訴我,我剛才說的是什么意思。

3、“自信”不是具體的請求,表達具體請求的句子是:我希望你能參加關于人際交流的培訓,我相信這會有助于你增強自信心。

4、“不要喝酒”是命令,更好的說法是:你是否愿意告訴我,喝酒可以滿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別的方式可以滿足那些需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Sting閱讀 2,240評論 1 10
  • 在贛南的一個山谷里,生長著一棵不知年歲的橙樹,還有一株剛剛長成的紅玫瑰。當春天的微風吹開了漫山的野花時,橙樹上開出...
    典典的蟹媽閱讀 1,492評論 10 10
  • 生活中時常聽到人們抱怨工資少,但是抱怨歸抱怨,你是否意識到自身的一些問題呢?高薪的條件你又滿足幾條? 一、忠誠 單...
    風云看世界閱讀 196評論 0 0
  • 1、感恩一早醒來,就邀請團隊先行,開始美好的一天。 2、感恩昨晚聽著心想生老師三位一體冥想睡著了,老公說我沒有打呼...
    感恩的羅莉閱讀 277評論 0 1
  • 如果你想看感人肺腑的愛情,對不起,可能這篇不是你喜歡的類型。 朋友阿美跟我提起劉冉的時候,我們正在街上逛街,日光強...
    y敢不敢閱讀 82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