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認知天性》有感
據說這是11位世界前沿認知心理學家,耗費了10年科研心血,挖掘出了人類認知規律以及大腦學習的秘密,我忍不住一探究竟。所謂“活到老 學到老”,學習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為什么上學時那些化學符號我們就是記不住,為什么工作后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書又忘記了書的前半部分在講什么,為什么孩子上課記了一大堆筆記還是一到考試就粗心馬虎遺忘?我一度覺得,正確的學習方式就是傳說中那“看起來很努力”的方法,如果仍舊學不好,那說明努力還不到位,但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曾經我們認為這才叫努力學習
我們從小接受的學習方法,就是不斷記憶、背誦、認真聽、預習復習。當然現在的孩子們接受的教育要好得多,講究場景式、浸入式、興趣式、無壓力式學習。但是當我們看電影、看書、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都是完全沉浸式、享受型的,試問,看完隔三五個月,我們還能回想起什么。好像大多情況是,一本書還沒看完,前面講了什么都記不太明白了吧。為什么?是遺忘曲線在起作用,記憶講求周期,到了一定的周期,就開始出現遺忘。于是,重復閱讀與集中練習被提上日程。既然記憶會遺忘,那就不斷閱讀、重復、記憶,延長記憶周期,直到熟悉無比甚至到了印刻在腦海中為止。這是模范學生的做派。勤奮就是優秀的代名詞。
但身邊也總有這樣的同學,考試從不認真看書,從沒有展現出勤奮的特質,卻次次考高分,就如同本書的序作者之一——樊登一樣。總以為這是天賦,但是樊登卻說“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他認為學習并不容易,只不過有自己一套學習的套路,沒想到竟意外中了認知心理學家們苦心研究出的成果。
心理學家們發現,傳統的重復閱讀、反復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會逐漸產生“已經記住了”的錯覺。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無法產生持久記憶,這樣會讓自己的勤勉掩蓋了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識水平。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總結過一句話“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們知道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還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夠搞清楚“元認知”,意識到自己曾經不知道的事情,并進而采取行動,作出改進,這才是人不斷成長的精髓。
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
上面提到的樊登,說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書只看一遍,臨考或臨講時,拿出一張白紙,使勁回想剛才所讀的要點,所有的“缺”確認地差不多了,才重新拾起書本,去回看一遍。如此反復兩三遍,所有要點記心間。
這其實印證了11位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是反復閱讀,而是“檢索、間隔練習、多樣化練習”。
檢索就是主動回憶某個事情的過程,雖然這種挑戰很痛苦。但是,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學習就是這樣一個挑戰天性的過程,只有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氣、沒有挑戰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也許明天字就消失了。最好的檢索其實就是考試。曾經,我是多么痛恨應試教育,千方百計想把自己的下一代送入一個全新的素質型的教育環境中。如今,我對考試這種形式有所改觀,但對應試還是不敢茍同。應試,是為了分數而學習,給孩子帶來了額外的壓力,讓一個人失去了創新能力和領悟力,是對一個人能力的錯誤衡量。但是,考試,小測驗,檢索,卻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種工具,而非外界衡量學習成功的標尺。當然,書中也提出了,考試或者小測驗的時機、難度(講求適度困難)、 頻次的把握,是對教育從業者一個全新的考驗,盡管很多教育機構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要想達到最佳效果,就要反復檢索,間隔練習。重復檢索不同于反復閱讀,反復閱讀仍舊停留于表面,但重復檢索、間隔檢索能不斷強化頭腦中用于檢索知識的神經回路。主動檢索、間隔反復檢索的能力,才是我們應該培養的重點能力。這其實是應對了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間隔性的檢索,能讓臨近遺忘的知識神經又重新鏈接。
知識是平面的,但生活是立體的。最有效的檢索練習,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運用自己知識的檢索練習。比如在與客戶營銷談判的過程中,接觸的人是千變萬化的,面臨的場景是多變的,對方的脾性、喜好、心情、學識都是多變的,這里需要對自己的產品熟悉,還要熟悉市場行情,還要了然客戶的心理,還要有廣泛的學識能夠應對客戶突然拋來的話題。每次拜訪都是一次小測驗,這不僅需要營銷從業者們有多樣化的練習,同時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這次會客發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我那樣應對會不會更好,下次我要采取別的什么方法。再比如日常工作中的周報、小結,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檢索練習方法,幫助我們對自身的工作查漏補缺。
有句話叫作“最有效的學習就是去教別人。”當你有動力與壓力去教別人時,你總得把要教授的知識的框架、原理、延伸、應用搞明白,這樣才能有底氣去教別人。這個備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檢索的過程,你隨時都在自問,假如學生問我這個問題我該如何回答呢。于是,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當你看一本書,如果頁面文本稍有模糊或是字體略微難以辨認時,人們卻總能更好地回憶起文章內容,因為人們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把不流暢的部分一一辨認對應,這種行為被稱作“生成”,自我編碼。所以,看一本書、參加一場培訓或是開展一項勞動競賽,最終的一篇讀書筆記或是培訓感悟或是項目總結,都是非常有效的自我編碼過程。我自身有最直接的體會。原先我只是沉浸于看書,但后來發現看著看著就忘了,所以現在,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輔以制作思維導圖,或者記錄重點,最終再來一篇讀書感悟,隔三差五把導圖或是感悟拿回來重讀,總會有新的體會生成。學習者,更應該做的是生成答案,而不是回憶答案。“生成”,就是試錯的過程,是不斷觸發靈感、打開創造性的過程。
構建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檢索 重復檢索 間隔檢索,是一個對每個人都適用的學習工具,但每個人卻因由個性、特質、喜好、成長環境,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比如我,視覺文字能力更強,閱讀速度很快,并且入眼即入心。但是我的聽力很差,喜馬拉雅這些聽書app,我一聽就走神,聽歌經常聽不懂歌詞。因為聽力有障礙,我就更加傾向運用自己的視覺特長,更愛看文字,這反而進一步強化了我大腦主管視覺的神經,聽覺神經更加弱化。上天總是給你關上一扇門,又打開一扇窗。
書里強調,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 發現關系 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于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 推理并解決問題。心理學家又從另一個層面將智商大致分為三種:1)分析型。它指讀書、學習以及應對考試的能力;2)創新型。它掌管一個人的創新及創造能力;3)實踐型。它指的是一個人的動手能力。
現代心理學家以及腦科學專家普遍認為,智力不是恒定的。基因也許決定了基礎智商,但后天的環境刺激對腦神經連接又會有新的正向或負向的導向。也許在鋼琴 象棋 高爾夫等不管哪個領域,我們可能都會驚嘆這必是天賦使然,但并非總是必然,他們優異的表現無疑來自于數千小時積累的刻意練習。要成為專家級別,平均要投入一萬小時或十年的練習時間。按兒科神經醫師道格拉爾森的觀點,培養自己反思的習慣,就可以強化學到的知識,培養補償型的技能,彌補天賦上的不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面臨關上一扇門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扇窗。
所以,做一個終生學習者吧,掌握幾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構建自己的心智模型,重復檢索,刻意練習。努力會改變大腦,為大腦建立新的鏈接。你所做的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ps,最近,在一群牛媽中,我交流了這個新知。檢索,持續檢索,間隔檢索練習,是學齡的孩子應該逐步掌握的一種學習技能。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他們的心智發展 思考方式還是有些諸多特殊性,玩中學才是主流。當然,這并不影響,在玩樂中穿插小的quiz,有趣又有效。
總之,考試(用“檢索”更合適)是一種技能,一種工具,不是目的。有效的學習從來都不是輕松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輕松代表不快樂!
最近我為了應付一項職稱考試,頻繁采用新get的檢索技能,效果很贊,過程很痛苦,但同時也很有成就感。
(此處是想再次發聲,快樂教育絕不是放任自由 輕松散漫的教育,快樂是描述求學過程的感受,而有效的教育或是學習,從來都不是輕松獲取,從來都是要靠堅持 韌性 挑戰 不放棄這些優異品性來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