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閱讀文獻的方法分享

閱讀外文文獻是把握最新科研動態的必要途徑。然而,面對海量外文文獻,如何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領域的文章?拿到文章后,如何跟上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來高效閱讀?有哪些重點部分是需要多下功夫鉆研的?下面這三位過來人分享的經驗,可以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牛人一

從phd到現在工作半年,發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而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么,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后不愿意讀文獻。

  1. 每次讀完文獻 (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最好從discuss里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 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2. 擴充知識面的讀法。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3. 為了寫文章的讀法。讀文章時,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后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得句型就越少。這道理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憶,就不容易忘記。

牛人二

1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這樣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對于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范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2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等等?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就會有更多新的內容出現。

(2)檢索某個學者:查SCI,了解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參考綜述檢索: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3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后,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并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詞組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么,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系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復、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志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由于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么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后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4提高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做好記錄和標記:復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于沒看。

(3)閱讀順序: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結合圖表)。

5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后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6英文文章寫作 (閱讀文獻的副產品)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牛人三

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讀碩期間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了一些,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即使很不情愿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閱讀速度的確比較慢,有些也很難理解。堅持到現在,已經仔細閱讀了約100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寫外文文章也很順手了。下面就談幾點自己的體會。(PS.我是材料專業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地看,反復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后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后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么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么內容。有時候讓你寫一句比較長的標題,你可能還不會表達呢,下次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如何讀摘要?首先把摘要快速瀏覽一遍,了解這篇文章主要做了些什么。也許初看時不太懂,但這時候不要氣餒,繼續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就都明白了。事實上,摘要通常都寫得很簡潔,省略了許多前提和條件,所以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看不懂,這些情況都是非常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有了一定的文獻閱讀量后,再看這部分內容便幾乎是一掃而過。不過,有些老外寫得經典句子最好記錄下來,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參考使用之。

?5.如何讀材料及實驗?當你看了足夠多的文獻后,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實驗方法、自己怎么做實驗的等等。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實驗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能夠提升閱讀速度。主要看懂實驗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后再想想:就這么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如何看分析與討論?分析與討論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需要花時間閱讀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討論,而是首先思考:如果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么來寫這部分的分析討論呢?這之后,再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也會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經歷了分析與討論,再看結論也能夠一目了然。這就是看完了全文再去看摘要的效果差不多。

?9.把下載的論文打印出來,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以3—4個月為周期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地閱讀。我想,如果你自己做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些。出現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夸大結果,瞎編數據。

?13.有時間還是多看點文獻吧,最好定個目標——在學術上超過自己的導師。因為老板也并不是完全看文獻,他們偶爾僅憑經驗做事,很多新東西他們都不知道。多看文獻,慢慢地,你的導師會覺得你很厲害。

反正我覺得多讀了,讀起來就快了,而且也會慢慢喜歡上看外文文獻,收獲自然也就多了。

個人覺得很實用,比較習慣用第二種方式,而且閱讀英文文獻的時候一定要放下自己自身的思維模式。要理解作者的思路,(我真的是體會過的,這樣得出的結論和參考才有價值。才能真正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幫助,做筆記,記錄心得,把自己的論文多做修改)無論哪一種方法,都要多實踐,擴充閱讀量,分門別類,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