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災深難重;由此激發一代代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建設一個美好社會,不斷前赴后繼,接續奮斗。近兩百年的時間,中國社會的進程,可謂波瀾壯闊。
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文學世界得到各種反應。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分別是《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就是這樣一部欲以文學景觀映射民族歷史的作品。
格非,男,1964年8月生于江蘇省丹徒縣。 1981年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5年畢業留校任教,到1998年做到教授。他在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并于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敵人》《欲望的旗幟》,中短篇小說集 《迷舟》《唿哨》等。他是文學理論家,著有《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卡夫卡的鐘擺》等,作品翻譯到英、法、日、意大利等語種。
格非和余華、蘇童、葉兆言等人一起,開創了1980年代的具有顛覆意義的先鋒小說流派。現在看來,先鋒小說具有創新意義,讓文壇耳目一新,但后繼乏力,主要是你寫的小說人家都讀不懂,也沒有銷量,所以后來這些小說家多回歸傳統。比方說余華就改變風格,寫了至今盛行不衰的《活著》。
曾經讀過格非的長篇小說《敵人》,整個書就像猜謎、走迷宮一樣,找不到頭緒,到最后也沒搞清楚是誰殺了那個人。在1990年代,格非也開始轉型,開始醞釀寫《江南三部曲》,估計是受當時作家紛紛寫大部頭的家族長篇小說的大氣候的影響。
但直到2004年他才出版第一部《人面桃花》,之后又用了7年時間寫完另外兩部。為什么這么慢?有些人說他歷時十幾年構思啥的。其實看看他的履歷,在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又調到清華,估計2000年之前的那幾年,都忙著折騰這些事了。他是作家中少有的貨真價實兼具學者、教授身份的作家。
《人面桃花》一問世,評論界就給予高度好評,大家可以看看《人面桃花》的封面這些榮譽。
三冊出齊后,《江南三部曲》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5年)。這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
一、《人面桃花》
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25萬字),講的是清末民初時期,江南一個叫普濟的地方,一個美麗的鄉村女子秀米的傳奇人生。
故事始于陸秀米的父親陸侃的離家出走。陸侃一直被認為是個瘋子,因為他一直抱有建設一個世外桃源的夢想。他幻想的桃源,上接陶淵明的武陵源,認為花家舍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他要遍栽桃花,還要在普濟建立一個風雨長廊,把家家戶戶都連接起來。
父親離家出走之后,秀米的表舅、秀米稱為表哥的張季元,來到了他家。張季元和秀米的母親有不正當的關系,但是他在心里偷偷愛上了秀米,這種愛甚至一度使他對革命的信念產生了動搖。
秀米也感知到了張季元的愛。兩人之間的情感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長。
張季元是一個革命黨人,在后來的革命活動中,張季元被官府殺死。秀米讀到張季元留下的日記,對張季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精神一度變得不正常。
秀米母親趕緊逼迫她出嫁。在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綁票,被綁到一個小村花家舍的一處湖心小島上。
在這個小島上,秀米發現,土匪頭子王觀澄也建立了一個世外桃源式的世界,同樣是陶淵明式的幻想。
小說指出,這種想建立理想社會的念頭,是一種“大執念”,看似出自公心,實則源于人心私念。
秀米來到花家舍的島上之后,幾個本來勾心斗角的土匪頭子,先后死于非命。人們懷疑他們內訌導致互相仇殺。——從這里外面可以看出,格非作為先鋒作家手法的遺跡。
實際上,這是革命黨人小驢子做的事。他來勸土匪鬧革命,被幾個土匪頭子羞辱。小驢子買通了馬弁,殺掉這幾個頭目。馬弁得到的酬勞是得到秀米并當上了土匪頭目。后來馬弁帶著隊伍加入革命黨,攻打梅城。
后來,秀米到日本留學,又回到家里,還帶回一個孩子叫小東西。這時候,她名義上是普濟學堂的校長,實際上已經成為革命黨人。她和張季元一樣,為革命奔走,以普濟為基地,著手建設一個大同社會。
秀米在母親死后,賣了家產,準備組織起義。但其友軍先遭到清廷的鎮壓,隨即普濟學堂的人也受到鎮壓。秀米被抓,本來要殺頭,因懷有身孕,羈押在監獄。趕上辛亥革命成功,她被放出來。
這次回家,秀米假裝啞巴,與世隔絕。她在監獄里生下一個孩子,據說是她和一直忠于她的譚四的,叫譚功達。譚功達后來參加新四軍,1952年成為梅城縣的縣長。第一部以這個預告結束。?
他這三部書,寫作時間跨度比較大,所以風格也不一樣。第一部的文字,并沒有封面說得那么好。語言有些別扭,文白夾雜,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在行文中,經常搞一些考據性的東西,以增加真實感,但起到的是裝腔作勢的效果。估計是那幾年讀博士、寫論文養成的習慣。這種風格,在第二部里就沒有了。第二部語言就流暢的多。
二、《山河入夢》
第二部是《山河入夢》(31萬字),時間跳到1956年4月。此時已經是梅城縣縣長的譚功達,到普濟水庫處理水庫大壩發生的一樁民間械斗死了人的事件。雖然死人與水庫無關,但也預示著水庫對譚功達不是一件好事。
注意這個時代:1956年正是我國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計劃轟轟烈烈進行的時候,全國上下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譚功達自然也是一心想建設美好社會,著急梅城的建設步伐太慢。
他主持修建了普濟水庫,但這個水庫一開始就受到地方人士的反對和阻礙。他建發電廠,修沼氣池,搞村村通公路。他的行動脫離了現實,受到政敵們的指責,他們開始給他下套。
譚功達個人生活中,一方面和文工團的白小嫻戀愛,而白小嫻的叔叔,就是他的政治對手白庭禹;一方面又愛上了從上海逃難來的姚佩佩。他在兩個女人之間糾結。
這時,普濟水庫大壩決堤,淹死了很多人。當晚譚功達在另外一個地方視察沼氣建設,未得到信息(有人故意不告訴他),又因為連夜大雨未返回而缺席救災。這導致他的職務被免。一貫對他陽奉陰違的白庭禹等人對他落井下石、批倒批臭。落難的譚功達,稀里糊涂和農婦張金芳結了婚。而這個張金芳,就是最開始處理的普濟水庫事件死者的遺孀。
姚佩佩看譚功達被免職,自己也就從縣政府辭職。省里干部金山向她求婚不成后,借助姚佩佩的閨蜜設計將姚佩佩灌醉、強奸。在反抗中,姚佩佩殺死金山,逃到了普濟的花家舍。
在這里,姚佩佩給譚功達寫信,導致行蹤暴露。譚功達冒險去花家舍探望姚佩佩,發現這里已經實現了他所幻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甚至,這里已經建成了陸侃曾經設想過的長廊!不過,時間一長,他看到實現了的理想社會的另一面。
讀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是在對中國社會做反思。譚功達的外祖父陸侃、張季元、母親陸秀米,一代代革命志士所期待所奮斗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會,最終實現的卻是這樣的:
在這種完美的制度下,實際上是靠著人性的卑劣來維持。雖然物質富裕,但人們的精神是荒廢的,制度主要是靠告密也就是互相監督來維持(這不由叫人想起德國的一部叫《竊聽風暴》的電影)。
譚功達問花家舍的主持人郭從年:有沒有可能給一個平衡,既不要太嚴格,又要保持現有的先進性?
郭從年,作為一個老革命,回答是不可能的。郭從年做到了譚功達未能做到的。這也讓譚功達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做成了,會給社會造成多么大的危害。譚功達的烏托邦夢想就此徹底破滅,他本人也在監獄中死去。張金芳在他進監獄后跟他離了婚,不過已經為他生了個兒子,就是第三部的主角譚端午。
譚功達的人生,暗喻了中國社會走過的一段路。所以,到了第二部,格非的野心也就出現了:這是一部反烏托邦著作。
我認為,第二部是三部曲當中最好的一部。不僅文字技巧臻于成熟,也更加從容和徹底地對時代和歷史進行了反思。不過,在今天,這樣的主題還能不能發表,就很難說了。
三、《春盡江南》
第三部《春盡江南》(30萬字),開篇即是奔放的場景,算是開幕雷擊了:
這個端午,就是譚功達的兒子譚端午,《春盡江南》的故事主角。1990年代,秀蓉是一個文學女青年,被小有名氣的詩人譚端午忽悠到床上。當時的背景是,譚端午參加了那次政治大事件,之后自我放逐,全國各地瞎跑一圈,和導師鬧翻了,最后回到老家梅城。
譚端午在百無聊賴中和秀蓉上了床,但他又不想負責任,連夜逃跑。幾個月后,他不小心和已經改名龐家玉的秀蓉重逢,只好跟她結婚。第三部的故事,就以這兩個人的婚姻為主線。
他們主要的大事件就是被房地產中介坑了房子。那家中介收了他家的房子,租給另一家,收了租金跑路。作為律師的龐家玉,正常渠道無法解決,不得不動用類似黑社會的手段對抗租戶,最終趕走了租戶。
他們的婚姻,在日常中走向平淡,最終走向互相背叛。龐家玉在最后發現自己身患絕癥,就借著夫妻感情冷淡的機會,辦好了離婚,自己到了成都并死在那里,留下無盡的思念給譚端午。
譚端午經常活動的地方,也是花家舍。這個象征著幾代人烏托邦夢想的地方,此時已經不再是世外桃源,而成為一個高檔會所。這暗喻著我們社會走過激情澎湃的革命時代后,到了一個物欲橫流、雞零狗碎的時代。人們活得依然不開心。譚端午一直在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借助這部經典中理解當下:
“端午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兩個地方讓他時常感到觸目驚心。書中提到人物的死亡,大多用‘以憂卒’三個宇一筆帶過。雖然只是三個字,卻不免讓人對那個亂世中的蕓蕓眾生的命運,生出無窮的遐想。再有,每當作者要為那個時代發點議論,總是以‘嗚呼’二字開始。‘嗚呼’一出,什么話都說完了。或者,他什么話都還沒說,先要醞釀一下情緒,為那個時代長嘆一聲。”
第三部寫成于2011年,那幾年正是中國社會很不樂觀的時代。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格非在自己的作品中復現了這個時代。
但誰能想得到,十年過去,中國社會又有了很大變化。這是現實主義小說家比較無力的地方:中國社會的變化,總是遠遠超出小說家的想象力,小說家都跟不上時代變遷了。
總之,這部85萬字的小說,歸結起來就是這樣:百年烏托邦,夢斷花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