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在秦國任大良造的時候率軍收復了河西失地,在魏國當相的時候組織了五國相王,發起合縱抵抗秦齊楚三個大國。又說動楚國加入合縱,組織魏、趙、韓、燕、楚五國軍隊合力攻打秦國。
張儀在秦國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游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司馬錯吞并了蜀國、巴國、苴國。游說諸侯化解了合縱。
人們都說他們兩個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就去問他的老師孟夫子,這兩個人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
孟子說:不是!
并且譏笑為“以順從為原則的妾婦之道。”孟子開始描述自己認為的大丈夫:“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放縱自我,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然后孟子終其一生,周游列國而無所建樹。
孟子做到了他說的:“不得志,獨行其道”,那么他是大丈夫嗎?
孤鴻說:不是!
大丈夫的本意是高富帥的“高”,古時候一丈大約1.85米,大概這個身高的男子,看上去很高很大,很魁梧,這就是“大丈夫”了。經過我們孟夫子的點撥,大丈夫具有了更深的寓意:指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
志氣,這個不用說,當時的讀書人那個不是以封侯拜相為奮斗目標?不然孔孟周游列國為什么呢?
節操,我就呵呵!
孟子休妻不知道大家聽過沒,孟子回家看見妻子在地上蹲著,就要把媳婦休了,多虧他媽勸住了。不就是蹲在地上么?多大罪過?抵不上人家一天給你生活做飯,傳宗接代?
斷織喻學這個我們中學時候學過,孟子經常逃學,可見也是不良少年。筆者是不想上課直接給老師說,請假來的。逃學算怎么回事?不尊重知識頂多就是自己不進步,不尊重人?唉不說了!
成就,我哈哈!呵
孟子有什么成就?
很多人用周游列國說事,這算是哪門子的功勞?先秦士子那個沒有去過列國,不同的是人家到了一個國家就能任職,不像孔孟,光是跑的勤快,可對天下百姓有絲毫惠澤?
著書立說,這也算?有正經事干的人,都是沒時間寫書的,商鞅的《商君書》是同僚及弟子整理而成的,孫子的《兵法》是人家隱居的時候寫的,《孟子》三萬五千多字在筆刀刻竹的時代,可想老年的他是多么閑。
不要跟我談四書五經的重要地位,那是封建儒教下的定義,反封建必然要破儒教。不要跟我說孟子的思想是有多么的仁義,你是愿意跟著空喊口號不干事的人?還是愿意跟著腳踏實地做事的?哪怕是單個郡縣長,推行仁政主張也能福澤一方百姓,可孔孟都不愿意干,不愿意從小事做起,不愿意從小官做起,一個不干事的人,說的仁義還值得相信么?
孟子和他書的地位都是在封建王朝時期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中唐的韓愈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宋神宗熙寧四年把《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明朝嘉靖九年明世宗奉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你不是罵法家,罵縱橫家,罵墨子,罵楊朱么?自己成了封建統治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作何感想?
在說說公孫衍和張儀,公孫衍是聯合弱國,在三強之間求生存;張儀是向東化解聯合,向西拓展疆域,為秦國積攢實力。二人的功勞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郁悶老頭能胡亂評說的?這二人都在秦魏兩國位極人臣,在其位謀其政,不正是孔夫子的主張么?富貴沒有是他們背離自己的主張,貧賤沒有磨滅他們游說天下的志向,暗殺威逼沒有使他們屈從政敵。反觀孟子,周游列國的初衷是執一國權柄推行仁政,游著游著志向變了,不是當不了大官么?不當了,回去教書去?這是“不移”?
孟子思想取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不附,感興趣的自行百度。
附古代一首打油詩:
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
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