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世事如棋局。既有棋局,自有棋藝高手出入其中。世人將此間技藝冠絕者,呼為“國手”。然而,國手并非東方不敗,更不是全無敵。因為,事實證明,東方不敗也是會被人打敗的,害蟲也是會升級的。于是乎,古人便有了“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盵此句出自《唐詩紀事?裴說?棋》,全詩為:“十九條平路,言平又嶮巇。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
勢迥流星遠,聲干下雹遲。臨軒才一局,寒日又西垂?!盷的感慨。就像武俠小說里常寫的那樣,高手過招,往往一對眼神,便已決出了勝負。勝負的關(guān)鍵不是眼神真能殺人,而是眼神出賣了人的心。說到底,拼得是心理素質(zhì),拼得是誰更善于謀算人心。
棋局勝負,至多娛情,不必認真。俠客過招,生死攸關(guān),各依命數(shù)。而以天下萬物為棋局,以天下的人事為自己手中棋子,與人對弈,這樣的勝負,又會意味著什么呢?這樣的人,又是怎樣的呢?
有人說,這樣的人是賭徒,賭得是拿天下萬物做籌碼,換取自家名利富貴;有人說,這樣的人是天下禍亂之根本,禮崩樂壞之源頭,應(yīng)該千載譴責(zé),萬劫不復(fù);更有人說,這些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盵語出《孟子·滕文公下》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盷,掌控時人命運,誠為大丈夫是也。究竟是不是大丈夫,每一個人的標準不同,看法也大相徑庭。不過,在當年大爭之世的背景之下,這樣的人卻著實影響著歷史的進程,乃至天下人的命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策士。
“策”這個字,在它誕生之初有兩個意思:馬鞭、算籌。算籌這個玩意兒,本是用來卜筮兇吉的,后人覺得“籌猶筭(算),筭所以計歷數(shù)。謀而得之,猶用筭而得之也?!?,于是“策”漸漸引申成了“計謀”之意。
故而,所謂策士,就是能對應(yīng)事務(wù)謀劃解決意見的人。而接受咨詢問題,予以解答和參謀的過程,后世稱為策論,并作為國家錄用官員的考核方法。這就意味著整個策士群體并沒有刻意分門別類,誰能抓住機遇,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問題,就能拔得頭籌。如此,對于策士們的競爭實力著實是一種考驗,對于他們看待現(xiàn)實世界的眼光高度更是一種殘酷的較量。有句話說得好,“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但關(guān)注眼前一畝三分地的人到底是多數(shù),高屋建瓴敢涉及時務(wù)談“戰(zhàn)略”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和下棋是一樣的道理,奉“金角銀邊草肚皮”為至理名言,寸土必爭,其實也未必能得完勝。往往過于盯著局部計較的結(jié)果是丟失了全局。于是乎,應(yīng)了那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策士的優(yōu)劣高下由心量眼界而定,尋常者稱為“士”,而大成者稱為“家”。
當處于社會變革摸索期的春秋時代行將落幕,積淀已久的變革浪潮已呈井噴之勢,隨之產(chǎn)生的列國變法幾乎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的運行模式,一掃過往用人取士的局限,布衣謀國者開始登上歷史這個大舞臺。變法的浪潮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法家策士對弈于天下的勝負已決,世易時移,天下早已煥然一新。良醫(yī)療病,病萬變藥也萬變,操持天下利害的人亦如是。于是,屬于縱橫家的時代到來了。
很多人對于“縱橫”之稱的拆解頗多吃力,其實通俗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戰(zhàn)略外交家。法家名士韓非子給的解釋比較直觀:“縱者,合眾弱而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簡單描摹縱橫策士的工作重心就是:組建政治同盟,以及拆散對手的政治同盟。于是乎,有相當一批人理解的縱橫策士都是唇槍舌戰(zhàn)的高手,純粹的嘴把式。事實當真如此么?
不可否認,成為縱橫策士的基本配置就是伶牙俐齒,但古人用的詞不是“伶俐”,而是“善辯”。這里的“辯”是判別治理,說明利害的意思,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擅長吵架。能做到給別人說明利害,那么首先自己必須有洞察利害的能力,以及說服別人的技巧。這才是縱橫策士的看家本領(lǐng)。實際上,這個本領(lǐng)不僅縱橫策士有,法家、儒家、兵家等策士都有,只是“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縱橫策士更為擅長而已。因此,不論這些策士所學(xué)長短歸入哪一家,其實綜合培養(yǎng)的目標都是沖著政治家去的。這也就是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各家名士,一旦入主一國掌權(quán),能夠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抽空還能著書立說的原因。至于后來的柔弱書生無縛雞之力,完全是因為職業(yè)分工不斷細化瑣碎的緣故。故而,有了影視劇中,誤把縱橫家當口齒伶俐的酸秀才演繹的結(jié)果。
變法浪潮已去,從法家手中接過接力棒的縱橫家發(fā)現(xiàn),面前的棋盤上分立著七大戰(zhàn)國,春秋時代的霸主之爭成為過去,歷史進入了遴選天下之主的全新階段。誰是蘊藏著巨大潛力的戰(zhàn)國?何處才是自己值得傾身以報,建功立業(yè)的地方?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所有的縱橫策士最急于知道的。因為,只有知道了確切的答案,才能考慮布局的棋子落在何處。
在那個人人有血氣爭心的年代里,不乏敢為天下先者。不過,從“想到”到“得到”,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敢于走出第一步的人,不論成敗,其勇氣至少可嘉。而在戰(zhàn)國縱橫大戰(zhàn)的棋盤上,落下第一枚棋子的公孫衍,正是這樣的人。
公孫衍算不算得戰(zhàn)國之際的第一個縱橫策士,不得而知,但他應(yīng)該是成功點燃縱橫大戰(zhàn)的第一人。他是魏國陰晉[ 陰晉,今陜西省華陰東。]人,因曾出仕于魏,擔任犀首之職,而被人稱作“犀首”[ 《史記集解》引司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將軍?!盷,在魏國也算得功名相當了,此番去國相秦,所謂何故不得而知。公孫衍的掛冠去職在史料中顯得異常平靜,以至于成為秦國位高權(quán)重的大良造時,多少有些突然。作為對秦國的獻禮,任職不久的公孫衍率軍攻魏,為秦惠文君取得了秦魏爭奪已久的河西陰晉,陰晉從此更名為寧秦。更名之事看似尋常,實則透出秦國全新的戰(zhàn)略意圖:秦國的戰(zhàn)略重心由內(nèi)政轉(zhuǎn)向?qū)ν夥ソ唬煽v橫家引領(lǐng)走上東出之路。
天下七大戰(zhàn)國,為何公孫衍獨獨青睞地處西陲且被六國視為戎狄的秦國呢?
西周之末,周王室內(nèi)亂導(dǎo)致犬戎南下,秦嬴部落因保周平王東遷有功,受封關(guān)中之地,于是有了秦國。雖說關(guān)中和西陲是周王室龍興之地,但此時仍被犬戎侵占。秦嬴部落經(jīng)過幾代浴血廝殺,才在西陲站穩(wěn)腳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長期與戎狄打交道,秦國民風(fēng)多染戎狄之俗,對周禮有所取舍,故而不得六國禮遇。秦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積貧積弱,加上春秋末年四代亂政,被崛起的魏國乘機盡奪河西之土,不得東出。直到商鞅變法之后,秦人性格被重新鍛造,同魏國休戰(zhàn)二十多年,才有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秦國。秦孝公晚年,商鞅領(lǐng)軍奪回了部分與魏國接壤的河西失地,秦國上下格外振奮,天下自此知新秦崛起。然而,秦孝公病故之后,商鞅因為深徹變法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被繼位的秦惠文君[ 秦惠文王此時尚未稱王,按照春秋慣例仍稱“秦君”、“秦公”或“秦伯”。]車裂而亡。盡管如此,商鞅身后,秦國仍然踐行法治,矢志不渝。秦惠文君這種“殺其人,繼其事?!钡谋憩F(xiàn),在同樣歷過變法的列國君主中獨樹一幟。
也許,正是基于對重生的秦國有所期待,公孫衍才決定去魏相秦。而在他相秦前后,也有人曾對秦國的崛起寄予厚望。這個人在《史記》中記作“蘇秦”,但根據(jù)《戰(zhàn)國縱橫家書》的年表推算,是蘇代的可能性更大。蘇代曾入秦面見秦惠文君,為秦國未來構(gòu)建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令他意外的是,秦惠文君婉言謝絕了他的謀劃。秦惠文君明確的告訴蘇代,秦國早晚會東出,但“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原文見《戰(zhàn)國策·秦策一》。]。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蘇代從秦國鎩羽而歸之后,秦國內(nèi)政調(diào)和,公孫衍許以河西的計劃開始實施。于是,秦國率先進入伐交時代。
公孫衍的第一枚棋子落在了陰晉(寧秦),這意味著,秦國開始縮短秦魏之間的緩沖地帶,旨在威脅魏國本土。對于丟失河西戰(zhàn)略要地的魏國來說,秦國好比終日磨刀霍霍的鄰居,令自己日夜難安。魏國雖曾一度稱霸于天下,但崛起時欠下的“江湖債務(wù)”紛至沓來,舊敵環(huán)伺,不斷被戰(zhàn)爭消耗的國力,已無法獨自阻擋秦國的東進之路。經(jīng)此一役,兩國關(guān)系變得曖昧。秦國抓住這一點,對魏國始終采取拉打結(jié)合、軟硬兼施的策略,逐步蠶食魏國的疆土,直至徹底吞并魏國。可以說,公孫衍這一步棋,為秦國占盡了先機。
得到陰晉這一年,秦國其實還發(fā)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秦惠文君之女被許嫁燕國。諸侯之間通婚本是間稀松平常的事,不過,熟悉地圖的人都知道,秦國位處西方,燕國位處東北,秦國公主需要經(jīng)過魏、趙、韓等中原列國,才能嫁到夫家。難不成秦惠文君跟女兒有仇,想要嫁遠點,眼不見心不煩?非也!在崇尚“血親不如姻親”的先秦,諸侯國之間的婚嫁都是有政治意義的,象征著兩國結(jié)成政治同盟。因此,只要是個正常的君主都不會拿這種嫁女娶媳的事情兒戲邦國。
那么,中原這么多戰(zhàn)國,干嘛舍近求遠跟需要打長途電話的燕國結(jié)親家?
因為秦國需要通過燕國的力量來牽制齊國和趙國。此舉在若干年后,被秦國又一著名政客范雎命名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膽?zhàn)略術(shù)語——遠交近攻。秦國之所以要這樣做,跟公孫衍相秦之前的局勢有關(guān),確切的說,跟“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指的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事件有關(guān)?!靶熘菹嗤酢笔俏夯萃鯙榱吮苊馇佚R兩面夾擊,雙線作戰(zhàn),采取的與齊結(jié)盟的策略,同時,也是聯(lián)合中原列國封鎖秦國東出戰(zhàn)略協(xié)作的開始,可以視為不很嚴謹?shù)脑缙诤峡v。秦國當然不希望看到自己東出的大門再度被關(guān)上,于是公孫衍的相秦如同及時雨。公孫衍的第一枚棋子軟硬兼施,既拔除了阻礙秦國東進的釘子,又佯與魏國和談,離間了魏齊,一箭雙雕。秦國公主東嫁燕國,雖沒有明確記載與公孫衍有關(guān),但從戰(zhàn)略跟進關(guān)聯(lián)上來看,可能是從背后牽制齊國捎帶趙國的第二枚棋子。這兩枚棋子落定,等于從根本上瓦解了徐州相王的魏齊同盟,秦國順利脫離再次被封鎖的險境。
接下來的四年里,秦國對魏國的攻勢越來越凌厲,河西要地汾陰、皮氏、蒲陽,焦地相繼落入秦國手中,除此之外,魏國還搭上了八萬顆將士的人頭。隨著公孫衍手中的棋子不斷落下,秦國逆襲魏國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對此,魏國卻似乎始終拿不出有效的應(yīng)對策略。
不知道是魏國在背后的運作,還是歷史這個大導(dǎo)演一樣喜愛“俗套”,生怕公孫衍成為寂寞的“獨孤求敗”。就在公孫衍混得風(fēng)生水起的時候,一抬頭,發(fā)現(xiàn)棋盤對面不知什么時候坐了一個人。很顯然他也是來下棋,只是他的“棋藝”更出類拔萃,一出手,公孫衍就從秦國“下課”了。這個憑空殺出來的高手,正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高足張儀。
比起師承無名的公孫衍,鬼谷學(xué)院畢業(yè)的張儀絕對是系出名門。他何時入秦,如何取公孫衍而代之的,史料中沒有披露相關(guān)細節(jié)。但從秦惠文君最終的決定來看,張儀的謀劃顯然更合他意。換言之,這一輪射覆,張儀猜中了謎底,而失了手的公孫衍只能從秦國政壇出局。
對于縱橫策士來說,是否能揣摩出游說對象的真實想法,并采取最適合的游說策略是其立身的根本,也是同行之間競爭勝負的關(guān)鍵。許多人都以為縱橫策士只是憑借說話的技巧立身,并無學(xué)術(shù)理論支撐,實則不然。所謂“縱橫之術(shù)”,其世界觀取自道家的陰陽轉(zhuǎn)化,其關(guān)于游說的原理和技法則著重于“捭闔”二字?!稗汴H”者,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明白進言的時機和方法?!稗恪本褪恰伴_”,主要針對游說對象,讓對方暴露真實意圖;“闔”就是“閉”,主要是針對自己,揣摩自己的策略與對方的真實意圖是否相合。順勢而為,不留痕跡的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推動社會變革,這才是縱橫家的修行意義。公孫衍能夠被秦惠文君重用,是因為他能揣摩出秦惠文君的真實意圖。但當戰(zhàn)國時勢發(fā)生變化之后,公孫衍沒有及時洞察秦惠文君乃至秦國心意的變化,張儀卻能一眼洞穿,從而取而代之,這也就不奇怪了。
公孫衍離開了秦國,選擇重返魏國政壇。公孫衍后來“合縱”軸心國的選立隱約透露出了他此次出局的秘密:他選立的軸心國始終是魏國,而不是秦國。這并不是說公孫衍相秦不夠忠誠,而是著眼點的差別,本身并無對錯。然而,當張儀將連橫策略的軸心放在了秦國去謀劃,公孫衍的方案勢必不如張儀更得老秦人心。于是,立足于魏的公孫衍和立足于秦的張儀開始了相愛相殺直到斷氣的一生。張儀的相秦,公孫衍的歸魏,才意味著戰(zhàn)國縱橫第一戰(zhàn)的正式交火。
張儀入秦的當年,秦惠文君將秦國的官制與山東六國并軌,設(shè)立丞相一職,并將這個職務(wù)授予了張儀。作為秦國的第一任丞相,張儀主政之后,展開的伐交之策與公孫衍截然不同。相較于公孫衍的猛烈攻魏不同,張儀主政下的秦國,一改之前直線強攻,改走了曲線迂回。秦國停止了對魏進攻,并且歸還了之前所得的魏國焦地及曲沃。同年,秦國又將自家的少梁之地更名為夏陽,意在避諱魏國國都大梁的名字。一年兩度對魏示好,一直渴望東出的秦國,難道就此轉(zhuǎn)性了?這點我們不妨借公孫衍之前的策略來做對比,自然可以拆解。
公孫衍強攻魏國,離間魏齊,聯(lián)手燕國,旨在天下諸侯孤立魏國,從而達到削弱和吞并魏國,使秦國東出,這就是俗稱的“合縱”。然而,此時秦國單憑一己之力,尚無法徹底征服魏國,反而會引起列國一連串的反應(yīng)。勢均力敵的列國都會認為,魏國不存,天下局勢的均衡會被打破,人心不穩(wěn),必然思變。事實也證明,“合縱”對于時勢和人心變幻的把控要相當?shù)拿翡J,比起“連橫”要難太多太多,就連后來獲得大成的蘇秦做到最后也是心力交瘁。秦國一直強攻魏國,魏國方面自然會為了圖存拼死運作,不排除通過離間秦國朝堂對主政的公孫衍施壓。這或許也是公孫衍離開秦國的原因之一。
公孫衍的棋路攻勢銳利,相比之下,張儀的路數(shù)卻顯得狡詐多變。從《戰(zhàn)國策》中,他對秦惠文君的一番說辭可見,他不僅僅想為秦國吞并魏國,更想為秦國取得天下。不過,他并不急于攻魏,而是將魏國拉到秦國一邊,誘之以利,利用魏國阻擋其他五國攻秦,令魏國代替秦國成為眾矢之的,借以削弱消耗魏國。當魏國不聽話時,秦國與魏接壤,可以隨時進兵威脅。當魏國站到齊國一邊,秦國就用楚國來制約。換言之,魏國和楚國就是秦國稱手的兵刃,任憑列國來攻,可招架自如且不會過多消耗自身實力。這點對于秦國來說,實在是一本萬利。
如此一來,公孫衍忙著說服六國,四處奔波,消耗心力。張儀則只需要說服一國,就可以拆散六國聯(lián)盟。所謂“攻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張儀就屬于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典范。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他對于人心的掌控能力相當了得,對于借力打力,更是手到擒來。事實證明,秦惠文君對時局和秦國自身實力的判斷也相當精準,秦國雖然羽翼漸豐,但尚不足稱強,仍然需要積蓄力量。那么,在盡量壓低內(nèi)耗的同時,達到削弱敵人的目的,自然是最好不過的策略。張儀借力打力的迂回策略,在他眼里自然優(yōu)勝于公孫衍的強攻魏國,引發(fā)列國仇秦的危機。確切的說,秦國之所以能在天下并雄的殘酷角逐中勝出,絕非偶然,而是在每一次國運面臨岔道口時,掌舵的人選對了路??v觀整個戰(zhàn)國縱橫大戰(zhàn),秦國的立場一直在不斷調(diào)整,先橫而后縱,每一次都分得了利益,壯大了自己。而山東六國的君主,也絕非后人故事里的那么昏聵腦殘,只是在博弈的過程中,基于本國的民情國情,在面臨岔道口時走錯了棋。遺憾的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此時的張儀和公孫衍已經(jīng)落座,面前的棋盤上局勢一目了然,就等著看棋局終了之際,誰能笑到最后。
張儀拉攏魏國的目的,身在魏國中樞的公孫衍心知肚明,自然不能讓張儀得逞。公孫衍具體做了什么,期間有三年的歷史資料空白斷檔,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三年之后,公孫衍合縱魏齊,打破韓趙聯(lián)軍,為齊國取得了平邑。這是一個魏齊再度聯(lián)手的信號,也是對于三年空白斷檔最好的交代。那就是,張儀拉攏魏國的策略并沒有直接奏效,進展比較緩慢,魏齊在這三年期間正式聯(lián)手,進入蜜月期。照這樣下去,魏齊聯(lián)盟將直接危害到秦國的安定,這是秦國不希望看到的。既然用胡蘿卜拉攏不成,那就只好上大棒了。魏齊聯(lián)盟取得對韓趙的勝利不久,張儀將兵,東出攻魏,伐取了魏國的陜地,卻把魏國之民全部送歸魏國。奪其地卻不收其民,這在當時的兼并攻戰(zhàn)中非常罕見。秦國的言下之意再明白不過了:你魏國不是抱齊國大腿嗎?我秦國也不是HelloKitty!我就揍你了,你看齊國鞭長莫及能不能救你!
面對秦國一連串的軍事攻擊,魏國見識到了三年期間秦國軍力和國力的增長,卻沒有得到來自盟友齊國的實際幫助。作為深具“不見兔子不撒鷹”本色的張儀,顯然應(yīng)該是從魏國獲得了秦國想要的答復(fù),因為秦軍后來見好就收,沒有退還陜地,也沒有再繼續(xù)進攻魏國本土。秦魏兩方繼續(xù)對峙,而魏齊合縱的軍事行動似乎也終止了。
這是兩人伐交戰(zhàn)略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魏國得友失土,秦國得土失盟,誰也沒占到誰的便宜。一計不成,自然得上預(yù)備的后手。這一次換了張儀先出手,繼“徐州相王”之后,秦惠文君宣布稱王。此舉意在宣示天下,秦國已不再是六國可以小覷的西陲之地,是可以與老霸主魏國和新強齊國比肩的角色。秦國稱王,可謂是一枚重磅炸彈,不僅沖擊了已經(jīng)稱王的魏齊,還沖擊其余諸戰(zhàn)國。公孫衍迅速抓住了這個契機,于次年會同韓、趙、燕和中山,連同魏國一起盟誓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大國手的棋局——戰(zhàn)國縱橫第一戰(zhàn)(上)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秦惠文王之時,變法強大后的秦國大敗魏軍、擊破三晉、兵加齊楚、使義渠臣服、納巴蜀于秦圖,秦國之豪橫令東方六國臥不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