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格言來自民間諺語,意思無非是說明,文明社會不像史前時期那樣,大家按照叢林法則進行生存競爭,誰的牙齒鋒利、爪子尖銳就能稱王稱霸;文明人是講道理的。
在人類社會中,只要講理,明理,你就會受到廣泛歡迎,走遍天下;如果不講理,不明理,暫時可以欺負一下弱小婦孺,出門不到十步就要被拍倒在地。
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在人類歷史上有一些時刻,這條諺語所講的道理并不靈驗,也會發生一些不講理的事情。比如蘇格拉底的死。
古希臘有很多智者,比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等等,所謂的智者就意味著這是一些特別能講道理的人。蘇格拉底就是因為總是跟年輕人講他的那些 “道理”,而被當時的雅典法庭判處了死刑。因為法庭認為他是在毒害青少年。宣判了死刑后,執政官愛惜蘇格拉底的才學,想饒他一命,于是便要求他保證以后不再四處去宣揚他的學說。可是蘇格拉底卻說,如果不能傳播真理,他寧可飲毒汁而死。從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有些智者愿意為了真理而獻身,也可以看到有時并不是有理就可以在世界上暢通無阻。
還有一條諺語說:“一時強弱在于力,萬古勝負在于理。”
這條諺語有時也寫作“一時勝負在于力,萬古勝負在于理。”意思是競爭的雙方在短時間內的輸贏,可能是由力量大小決定的;而長期的、最終的勝負,卻是由競爭雙方誰掌握了真理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是絕不會缺席!”這句諺語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們對正義終將戰勝暴力的一種信念的表達。
有趣的是,世界各國都有與這句諺語有關的名言。
法國作家蒙田說過:“想要憑權力和怒火確立其主張的人,卻發現他的理由非常虛弱。”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 “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經斗爭使對方屈服,卻不能使對方順從。” 英國民間也有一句諺語: “暴力決不能摧毀正義。”由此可見,世界各民族對正義戰勝暴力的信念是高度一致的。
既然道理那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讓人明白呢?這里又有一條諺語: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意思是:油燈如果不時常撥動就不明亮,道理不經過辯論就不能明白。
這條諺語是基于人們對“油燈”這一事物和 “道理”這一事理的經驗認識,總結出的普遍道理。在電燈發明之前,人們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使用油燈照明。點油燈要用燈芯來使燈油不斷地輸送上來,從而使燈一直明亮;但燈芯點亮一段時間后會在頂端結炭,輸送燈油的作用減弱,燈就會變暗。這時,就需要用竹簽或其他工具撥動燈芯,把燈芯上的結炭撥除,使燈光再次變得明亮。這是諺語上半句所揭示的我們身邊事物的道理。
這條諺語的下半句呢,則是揭示的關于道理的道理。所謂“理不辯不明”,就是說道理是在互相辯論中明確的。生活交往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復雜的問題,只有通過不同意見的討論和爭論,最后才能弄明白,得出正確的結論。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了 ”的情況也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如此呢?大抵是因為人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不遵從邏輯的規律,結果導致思維混亂,討論沒有章法,必然是越辯越糊涂,越辯分歧越大,最終可能還會造成社會撕裂。
還有格言說:“事實勝于雄辯。”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還真不一定。著名作家王蒙就曾經寫過一篇叫《雄辯癥》的短文,對我們身邊的一類人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畫,頗耐人尋味。因為文章不長,姑錄于此:
一位醫生向我介紹,他們在門診中接觸了一位雄辯癥病人。
醫生說:“請坐。”
病人說:“為什么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權嗎?”
醫生無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說:“請喝水吧。”
病人說:“這樣談問題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摻上氰化鉀,這水就絕對不能喝。”
醫生說:“我這里并沒有放毒藥嘛。你放心!”
病人說:“誰說你放了毒藥呢?難道我誣告你放了毒藥?難道檢察院起訴書上說你放了毒藥?我沒說你放毒藥,而你說我說你放了毒藥,你這才是放了比毒藥還毒的毒藥!”
醫生毫無辦法,便嘆了一口氣,換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不錯。”
病人說:“純粹胡說八道!你這里天氣不錯,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氣。例如北極,今天天氣就很壞,刮著大風,漫漫長夜,冰山正在撞擊……”
醫生忍不住反駁說:“我們這里并不是北極嘛。”
病人說:“但你不應該否認北極的存在。你否認北極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實真相,就是別有用心。”
醫生說:“你走吧。”
病人說:“你無權命令我走。這里是醫院,不是公安機關,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槍斃我。”
……經過多方調查,才知道病人當年參加過“梁效”的寫作班子,估計可能是一種后遺癥。
文中提到的“梁效”的寫作班子,是指四十年前清華和北大兩校專門從事大批判文章寫作的班子。他們的文章,以雄辯武斷和殺氣騰騰著稱。經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如今的中國早已進入文明和諧的法制社會;可是,誰又能擔保,王蒙當年見識過的“雄辯癥”患者不會舊病復發、卷土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