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第?天
【書名】《與自己和解》
【作者】一行禪師
【分享人】王娟
【閱讀日期】2021·05.31
【閱讀頁碼】序言~第2章
【閱讀感悟】按照上面閱讀思考輸出
【閱讀計劃】序言~第2章
【閱讀思考】
1、啟發內容:摘抄/概括你最有啟發的內容(1處以上)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年幼且受傷的小孩。
受傷的小孩就在那里,但我們卻并不知道;受傷的小孩在我們的內心是事實,但我們卻覺察不到他的存在。無法覺察,即時無明。
無明,存在于我們的身體和意識的每一個細胞內,就像一滴墨汁融入一杯水之中。無明導致我們看不到實相:它會驅使我們做出愚蠢的事情,讓我們受到更多的痛苦,也令內在的小孩再次受到傷害。
我們的內在有一盞燈——正念的燈,我們隨時可以點亮它。我們的呼吸、腳步以及平靜的微笑,都是點亮這盞燈所需要的的油。我們必須點亮正念的燈,用光明驅散黑暗,讓黑暗終止。我們的修習就是要點亮這盞燈。
你可以用愛的語言直接跟小孩說:“過去,我遠離你,令你孤單;現在,我感到抱歉,我要擁抱你。”
我們的母親可能在一生中經歷了許多痛苦,我們的父親也是如此。他們也許不懂得照顧內在的小孩,因而當我們擁抱我們祖先的受傷小孩。修習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無數代的祖先和后代。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懂得如何照顧內在受傷的小孩,因而把他們受傷的小孩也遺傳給了我們。我們的修習就是要停止這樣的循環。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藏識。意識是積極的覺察,西方心理學稱之為顯意識;藏識:也成為了根本識,是我們意識的基礎,西方心理學成為潛意識。
心識就像一間房子,我們的藏識是地下室,我們的意識是客廳。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現象)包括憤怒、悲哀或者是喜悅,是以種子的形式存在于藏識之中。我們有憤怒、絕望、歧視、恐懼的種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種子。藏識就是由這些種子組成的,它像土壤一樣,保存和滋養所有的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那里,直到我們聽到、看到、讀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其中一顆種子,那顆種子就會讓我們感到憤怒、喜悅、或者悲傷。當種子成長,在意識的層面顯現,進入了我們的“客廳“后,我們就不再稱它為種子,而是一個心行。
正念的第一功能是覺知而不對抗。當我們一旦覺察到自己內在的小孩,正念的第二個功能就是擁抱他。覺知和擁抱內在小孩后,正念的第三個功能是舒緩和減輕難熬的情緒。
看到事情的根源,我們的痛苦就能減輕。
正念的能量除了包含“定”的能量,也包含智慧的能量。定,幫助我們專注于一個事物。有定,觀的能量便會增加,智慧隨之而來。智慧擁有令人解脫的力量。
沒有人能獨立存在,我們總與父母、祖先相連,感受彼此的痛苦,與他們一起療愈。
所謂我們的祖先,指的并非只是人類。在人類出現之前,我們是其他的物種。我們曾經是樹、植物、草、礦物、松鼠、鹿、猴子以及單細胞動物。我們是這個生命河流的延續。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是否有人愛我?”“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都會兩我們受到折磨。我們受苦,因為我們陷入一個分隔、獨立的“我”的概念之中。當我們深入觀察后,我們可以修習“無我”,了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我們與所有的祖先,與所有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相連。
當我們看到“我”與“非我”的緊密聯系,無明就會得到療愈,痛苦、憤怒、妒忌及恐懼就會消失。
我們是生命之流的延續
2、我的感悟:結合自己的親身/名人/書上故事進行分析
《與自己和解》這本書,自己看過了3遍以上,今天再次打開,還是有不一樣的感同身受。
之所以再次感受不同,是因為自己在同明幸福學院學習了~種子法則。而這個種子法則,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也著重提到過。書中寫到,我們的憤怒、絕望、歧視,都像一顆種子存在于我們的藏室內(也就是我們在心理學說的潛意識里)
等到它們這些種子長大、成熟后,就會于一件事后,爆發。而爆發后就不再是我們的種子。而同明的波波老師在授課時,還說到:憤怒會燒毀我們千萬年積攢的好種子,讓我們之前做的好事化為烏有,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做好事很多,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好事情發生的原因。
3、行動計劃:請寫下你接下來的行動計劃
每天用心察覺自己的一言一行,察覺自己的念頭想法,讓好種子排排隊,讓好事情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