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中的思想,來源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他本人經歷了坎坷的童年之后成功的逆襲。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岸見一郎,哲學家,從1989年起就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且有很深的造詣;古賀史健,作家,擅長對話體寫作,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籍。
世界是簡單的!
“世界極其的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人人都能獲得幸福”。
世界是簡單的?這應該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吧,青年想。或許這只存在于小孩的眼里吧?小孩沒有物質壓力,有父母的呵護替他們擋下了世間的丑惡。可是人一旦長大,就有了諸多的牽絆:工作、家庭,一切都是。
如果在宗教盛行的時代還好辦,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一切,人們只需要遵從就好。現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們不再有可以信賴的東西,大家都只為了自己而活,這就是所謂的現代社會,茅盾橫生,一片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哲人怎么會主張,世界極其簡單呢?
哲人說:
復雜混亂的并不是世界,是你把世界看復雜了。
我們并非住在客觀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
你所看到的世界與我看到的不同,與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
哲人問青年:你喝過井水嗎?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常年都在18度,這是一個很客觀的數字。但是你夏天喝井水感覺涼爽,而冬天喝則感覺溫潤。這并非是環境變化造成的錯覺,它只是個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感受體驗罷了。
每個人的物理世界都是一樣的。在你眼中的世界一片混沌,但有些人的眼中世界卻是簡單清朗的。因為問題從來都不在于世界,而只在于看待世界的人。
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所看到的當然變暗,而你要做的是摘掉眼鏡,而不是去抱怨黑暗。不過,拿掉眼鏡之后的世界太過耀眼,你依然還能正視它嗎?你有這種勇氣嗎?問題只在于此。
用原因論看世界很舒服,但沒有用;按照目的論來想事情很艱難,但指向了自我改變!
青年說,先生把問題推到了自我改變上,好吧。人們確實都期待改變,但是為什么大家都期待呢?那正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無法改變。
年輕人接著說:我有一個朋友,多年以來躲在自己的家里從不出門,他也很希望出去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他很想改變。但是一旦踏出房間,馬上就會心慌氣短,手腳顫抖。這應該是一種神經癥狀。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與父母關系不和,或許是在學校、在職場受挫留下了心靈創傷。反正不管怎樣,某種原因,所以他無法到外面去。這樣的情況先生要如何讓他改變呢?
哲人聽了之后說,其實你就是想說,你的朋友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導致他沒法到外面去。換言之你認為現在的結果是由過去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如果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用原因去解釋事物,那我們得出的結論無非就是,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決定的,而且就是無法改變的。而我要告訴你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是今天的結果與過去毫無關系。我從來不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在我要達到的目的。
對于你的朋友來講的話,他并不是因為不安而無法走出去的。事情正好相反,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他是先有了不出去的目的,之后才制造出了不安或者恐懼的情緒。我并不是說他裝病,他的手腳顫抖,胸悶氣短都是真的。但是這些癥狀都是為了達到不出去的目的而被制造出來的。
年輕人所說的關于他朋友的問題叫做原因論,今天的果必然有昨日的因。而哲人說的那些呢,在阿德勒心理學當中叫做目的論。他否定了心靈創傷,這一點是具有跨時代的創新意義的。
弗洛伊德認為過去所受到的傷害也就是心靈創傷,是造成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絕大部分人都深信這樣的因果關系。而阿德勒卻說,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一個人成功或者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也并非因為這些而永遠痛苦。
事實上,我們會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那些符合現在目的因素。這一句話非常的重要,我們會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那些符合現在目的的因素。什么呢意思呢?我舉個例子你簡單的體會一下。
假如你小時候父母離異了,如果你現在個人的婚姻生活也不盡如人意,那么你會從小時候的記憶當中找到什么呢?父母的離異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使得我也不能融入到家庭生活,所以才會不幸福;那如果現在你的個人婚姻生活過得很美滿呢?那你所找到的因素則會變成,因為我小時候沒有得到溫暖的家庭生活,所以我才如此渴望,也倍感珍惜。
你看,我們是先有了現在要好好對我的愛人,或我要放棄我的愛人的這個目的,才到過去的經歷當中尋找原因和收集證據的。
所以,過去發生的一切只不過就是客觀事實,而對過去的冷暖感知是“現在”的主觀感覺。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他所呈現出來的意義,全部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只有否定過去決定現在,那我們才能從內心的最深處接受自己可以改變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那會永遠止步不前,而如果我們相信目的論,那么馬上就可以實現改變。
哲人接著對青年說,假若你的朋友認為“自己是因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無法適應社會”,那說明他內心本來就有促使他這樣認為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門。如果一直閉門不出,父母會非常擔心,這就可以讓父母不斷的關注自己,而且還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另一方面,一旦走出房間,自己就會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沒人會像之前那樣的重視自己。
這些都是閉居者常有的心理。你朋友心有不滿,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確實是按照目的在采取行動。而且不僅僅是他,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憤怒是被捏造出來的,它只是控制對方的一種手段而已!
哲人的這番話并沒能說服青年,青年又拿出了自己剛剛經歷的一個事情來質問哲人。
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書,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灑到我的衣服上了。那是我剛剛狠下心買的新衣服。我沒忍住大發雷霆,要知道我平時從來都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但是唯獨昨天,我確實失態了。您看,這明顯是因為我過于憤怒的原因導致我忘記了自我吧?這用目的論怎么能說得通呢?
哲人說:你是先有了要發火的目的,以此震懾犯錯的服務員。因此你捏造了憤怒的情緒來作為相應的手段。你的憤怒真的是不假思索的嗎?那假如你在盛怒之下,你手里有把刀,你會直接刺向對方嗎?
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太過極端的話,那么我們說個故事:有一天母親和女兒正在大聲的爭吵。正在這個時候,電話鈴響起了,打電話過來的是母親單位的領導。母親馬上變得彬彬有禮,客客氣氣的交談了5分鐘之后,掛了電話又繼續憤怒的訓斥女兒。
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合情合理對吧?通過這件事情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憤怒,不過是一種可收可放的手段罷了。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他只是為了達到震懾女兒的目的,所以采用了憤怒的情緒。“目的論”就是如此。
當我們擯棄了原因論,相信了目的論之后,青年的那位朋友就可以走出房間,而青年自己在認為發脾氣不好的前提下可以自如的收斂起自己的憤怒。改變,就在這一刻立即發生。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說,能夠愉快的接納目前的自己是向好改變的前提,更是感知幸福的關鍵。重要的不是我們被命運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好好的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時常都會想,我能成為誰誰誰就好了,我能像王思聰一樣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就好了,我能像吳彥祖一樣長得這么帥就好了。進而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感嘆自己的不幸。其實,我們之所以想變成誰誰誰,就是阿德勒所說的,我們一味的關注“被給予了什么”,其實我們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好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因為就算我們一味的關注自己父母的財富不如王健林,關注自己的相貌不如吳彥祖,抱怨這些生來就不幸的事情,這對于改變現實一點幫助都沒有。
對此,哲人放出了一句狠話他說:“現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并不是因為你生來不幸。”這一句讓人難以相信的話,要怎么理解呢?
在古希臘哲學當中有個說法叫做“無人想作惡”。在行為上惡的人很多:偷竊,詐騙,搶劫都是。但是不管是什么樣的罪犯,都沒有因為純粹的想去做壞事兒,而做壞事兒的。他們的犯罪行為內在邏輯只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好處。換言之就是因為對自己有好處,所以選擇了作惡。
哲人所說的我們自己選擇了不幸的意思,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幸”本身對現在的自己是有好處的,所以才選擇不斷的去感嘆和抱怨不幸。那不幸對我們會有什么好處呢?當我們抱怨沒有生在富裕家庭的時候,我們也在坦然接受自己的貧窮;當我們抱怨長相不如人的時候,也正在為自己的追求而不可得找到了完美的退路……他們的抱怨是真的,而他們的不幸也真的都是自己選擇的。
我們自己要出生在什么樣的國家、時代、有什么樣的父母,這都是自己不能選擇的。
我們默默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用目的論的觀點來看,我們絕大部分人只會抱怨難以改變,是因為我們自己暗暗的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為什么?這有什么好處呢?因為盡管原來的生活方式不方便、不開心、不自由,但是我們大概還是會覺得,一直這樣不改變會很輕松。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應對眼前的事情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因為那已經是我們長時間的一種習慣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我選擇新改變,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話,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未來變得難以預測,生活也因此充滿了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前方等著自己。想到這里,我們就不自覺的退回了舒適區。
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各樣的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也更加安心。這就再次回到關鍵詞,勇氣。改變生活方式需要莫大的勇氣。面對變化所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化帶來的不滿,沒有勇氣的人一定都選擇了后者。
獲得時間、金錢和機會,都從勇氣開始!
再舉個例子:
哲人有一位朋友,他有一個夢想是成為小說家,但是他卻總也寫不出作品。他說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太忙,所以沒時間寫小說,有小說比賽他也沒有辦法去參加。
但是真的如此嗎?事實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種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我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不想被別人評價,更不愿意去面對被別人差評的現實。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永遠活在“只要我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可以”的可能性當中。等到5年10年過去了,他又會用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之類的借口來安慰自己。
本文總結:
1、世界并不復雜,人生也并不復雜,我們之所以看到的世界如此混沌,是因為我們的主觀作用,是我們自己把世界弄復雜了。
2、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阿德勒教我們立足于目的論。我們不是受過去支配的,所有你現在自以為的原因,都是你為達到心中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3、相信目的論是為了讓我們深深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4、我們無法改變,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在下“不要改變”的決心。我們缺乏選擇新生活的勇氣,也就缺乏了幸福的勇氣。
5、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我們要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只有此時此刻的我們自己。
思考與行動:
聽說你想保持一項運動,換來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活;聽說你受夠了領導的壓迫,很不喜歡你現在的工作,想要換個工作環境;聽說你不安于早九晚五,沒有盡頭和希望渺茫的工作,想要拼搏一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看生命中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上面的愿望是不是最后就都變成了: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就能更加健康;如果我有機會的話,我就去嘗試另外一種可能性……其實這一切都和時間、金錢、機會無關,只與勇氣有關。或者說,獲得更多的時間、金錢和機會也都是從擁有勇氣開始的。
你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和愿望,但是,你有改變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勇氣嗎?如果有,你要做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