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1月3日
主題:啟發孩子的悟性
一、教學者敏感度自我訓練的作業:
1.觀看《海倫凱勒》電影至少2遍
2.觀看后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蘇利文老師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
2.海倫凱勒的爸爸、媽媽、哥哥分別是什么性格?
3.蘇利文老師具備什么樣的敏感度?
4.你最喜歡電影中的哪一部分
5.總結蘇利文老師對海倫的教育過程
6.應該學習蘇利文老師什么樣的教育方法?
7.說出影片中一個或多個重點
二、啟發的方法與條件
舉例說明,老師教孩子畫蘋果樹,孩子畫不一定和老師的一模一樣,但孩子要學到其中的根本。照葫蘆畫瓢永遠學不到真本事,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悟老師沒有說出來的話。不會悟的人會出現“我執”“所知障”,會拿老師的話當尺子去量別人。萬變不離其宗,當一件事情能悟到并做成功,其他事情也會悟到并成功。
感想:
悟老師沒有說出來的話,《西游記》中孫悟空拜菩提祖師學藝,師父用戒尺狠狠的打了三下他的腦袋,然后背轉身拂袖而去,其他弟子紛紛大驚失色,悟空卻心里暗喜,半夜三更從后門入師父臥室,這樣的悟性難怪他要叫“悟空”了。
當一件事情能悟到并做成功,其他事情也會成功。我想到一件事情做不成功并且沒有悟到失敗的根本原因,下次還會因同樣的原因失敗。因為自己在小事上沒有做到“恒”所以根基不牢,即使有心做大一點的事情,也會屢次敗在不能堅持這一環節。夫孝,德之本也。因為過去缺少孝心、孝行的體悟和力行,所以在夫婦相處、親子相處、朋友相處、上司相處中都有種種缺失和自己感覺很難跨越的障礙。找到這個根源,結合聽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課程才知道“原來這樣做才叫孝順”。感恩家長課堂尚老師的大力推薦,同時試用了尚老師的方法,一集內容反復多次收聽,的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之前只聽一遍,自以為知道了其實學的非常不扎實。
下一步行動:
《細講弟子規》每一集反復聽3-5遍
有感悟及時記錄到聽課筆記中,寫下關鍵詞,重點記錄自己聯想到的內容
二、1啟發的方法
1.運用現代人熟悉的工具與情境,融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德育故事特別能說服孩子。
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五常:仁、義、禮、智、信
四維:禮、義、廉、恥? 管仲提出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2.運用從具體→半具體半抽象→抽象的方法。
具體:通過食衣住行、生活角色讓孩子有具體的印象。
半具體半抽象:通過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幫助建立概念
抽象:包括思想、觀念、感情
3.范例(一)班規之“上課可以吃糖嗎?”
背景:陳真老師的晚間學習班上多數是初中生,因為父母重視弟子規品德的學習所以送來。但是這些學生經過一白天在學校的學習,精力、意志力基本上都消耗光了,所以特別難管理,必須立下班規。
首先建立概念,班規是為了服務大家,服務全班,而不是要求大家。
學生提出:“老師我上課只是嘴里含塊糖,不說話,也不影響他人,而且吃糖可以穩定情緒”。
面對這樣的要求,老師要拒絕,但是要在拒絕的同時拿出依據和資料讓學生信服才行。這就需要老師大量的收集理論依據和各種資料。比如,研究發現糖剛開始可以讓人興奮,但隨后情緒會變得更壞、更差。吃糖破壞維生素B,這種維生素的主要作用是穩定神經,缺乏的化會出現情緒不好、精神差等癥狀。
現在的孩子坐不住,坐一會兒就亂動,沒定力和所吃的食物中含大量的糖有關,各種小食品中除了糖更含有各種添加劑。
電影《海倫凱勒》中就有這樣的片段,因為又聾又啞,海倫經常會脾氣暴躁,甚至試圖剪傭人的舌頭。傭人一旦發現她情緒暴躁就塞塊糖到她嘴里,影片中她的家人在她發脾氣的時候都用這種方法。吃糖能暫時解決海倫的情緒問題,但過后她的情緒變得更差。愛吃甜的人脾氣差、定力差,任性、容易犯困。要想讓一個人安定一定要少刺激他。
感想:營養師培訓中提到過維生素B的神經鎮定功能,而VB大量存在于谷物中,尤其是谷物的麩皮、糠中,而現在的糧食加工中,這一部分都被當作廢料。人吃的越精細,獲取的營養反而越缺乏,白米飯里只剩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現代人普遍大量缺乏維生素B,所以實用糙米、全谷物更有利。
具體-生活角色 作為學生,上課的態度、表情等決定了學習的效果
半具體半抽象-生活感受 疲倦時吃了糖上課就有精神了么?
半具體半抽象-概念建立 吃糖引起亢奮不安,隨后精神散漫更聽不進課。要講具體的資料和例子。
抽象-思想、觀念 ?精神與物質,平衡與輕重哪個更重要?
最后告訴孩子,吃糖養身不養腦。
二、2啟發的條件
1.老師的成熟度與認識中華文化之美
作為德行教育的老師,不同于現在學校的老師。現在因為社會的污染、媒體、電腦上傳播的不正確的認知,孩子很難只用言語來教育。老師只有具備德行的根本才能教育孩子,還要建立成熟度、敏感度。
老師的成熟度是了解學生、認識自己,這需要長期、經常的學習,日積月累才能實現。
想到:第一次接觸成熟度這個詞,想了解學生了解孩子,從了解和認識自己入手。之前我一直抱怨孩子做事慢,通過觀察自己統計善行記錄這件事發現,我自己就很慢,想的多動手少,做事時猶豫該這樣做或那樣做,怎樣可以做的更好,發現問題等等,手頭的動作就更慢了。
2.學生在學習時,他的心態和姿態會同時呈現
有經驗的老師可以一眼捕捉到。現在一個班里會聽課的孩子很少,能全神貫注學習的沒有幾個,大多數孩子前面聽,后面就聽不進去了。孩子上課時晃椅子,坐的歪斜這些在家里要看著孩子進行糾正。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他都是正常的,不要給他貼標簽。在家寫作業時觀察他,看到缺點在家要一點一點改。
3.判斷學生的需求,決定取舍或先后順序
父母的水平要比孩子高,才能教育和引領孩子。
4.教學準備:威儀、心中有愛
關于威儀可以看《海倫凱勒》影片中蘇利文老師教育時的模樣。蘇利文老師把海倫當作正常人去教育,這樣的教育才不會偏。孩子之所以會犯錯,因為他是孩子嘛,這就是他作為孩子的天性。而教育要順人性,如果把他當做不正常,貼上特別的標簽,孩子自己也會認為與別人不一樣、不正常。
感想:早在牛2歲上早教班時,通過和同班其他孩子的對比,我心里產生了“這孩子是不是因為學走路晚等各種原因導致大腦、身體協調等比同齡的孩子差”的想法。在敦石國學冬令營時,也心里覺得他年齡最小,所以很多事情做的不如人。我發射出的就是他慢、不協調、不靈活的心念,把結果當作原因,責任都推到孩子不好上,卻很少想這樣的原因是自己。因為我不容許他犯錯,所以他每次想嘗試但做的不完美時,我就會罵他打他,還覺得這樣他才能長記性。因為我的起心是故意設置障礙為難、考驗他,所以當他遇到困難時沒有鼓勵、支持,只是冷眼旁觀或者幸災樂禍冷嘲熱諷。當他做的好有進步時,吝嗇稱贊表揚他,覺得那樣會把他慣壞,讓他尾巴翹得太高。在各種精神的言語的打壓下,牛沒有安全感,和我在一起無所適從、提心吊膽,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抱怨、逃避。我看不慣的種種表現,不都是我自己身上所表現出來么?當我對自己抱著批判、否定、病態完美主義的態度時,我對孩子對家人對其他人也是同樣的。自我否定的根源是做的少,每當做成一件事,自尊自信就會增加一點,即使失敗經驗也增加了一點。
下一步:
1.主動尋找做事的機會
2.當任務、責任降臨到自己身上時,第一時間承擔下來。不會做、沒頭緒可以向周圍的人求助
3.用復盤的方式,三層次法找到亮點、不足;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規律、心得和行動計劃
宇宙的密碼就是愛,一切都是愛。陳真老師就是用愛去教育人的。
成熟的人不會發火,為結果而發火,就不是成熟的老師。
德老師舉了自己孩子在校發生的揉包、沒寫家書、只寫文言文三個事件的前后溝通、處理過程。
1.只從老師的角度看問題就對么?每個孩子都是想好的,要先和孩子溝通,聽聽他怎么想怎么說的,家長要疏通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管道。
2.慶幸孩子會把媽媽當作最親最信任的人,即使他撒了謊也會對媽媽說出當時真實想法
3.當老師不理解孩子時,家長要和老師溝通,把孩子真實的想法轉告老師。切記,不能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好,也不在老師面前說孩子的不好。家長要解開老師與孩子之間的心結。讓師生管道疏通、暢通。
4.孩子犯錯誤是出給家長的考題,看你能否把握這個教育的契機,往好的、正的方向引導。
5.凡事能替對方著想,考慮事情就會周到,要愿意俯瞰事件的全貌。
6.在有情緒時先等一等,不要著急下判斷
國學親子班事宜
1.班史、班歌、檔案
這期秋季國學親子班是第一屆,德老師將會教記錄班史的方法。
未來將選出一首我們自己的班歌
國學班畢業時每個孩子、家長會有一張檔案,記錄基本信息和成長感悟等,最后集結成冊。
2.家長班與孩子同步背書,除善行記錄作業外,增加每周至少找出3條愛人的優點。為下一步孩子的兩性教育課做準備。
3.孩子、家長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尚老師會在家長課堂上溝通、教育。
4.2016年春季班的招生將更加嚴格,并擇優錄取。國學班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棟梁,不再接收問題孩子。
感想:這一點讓我不禁警醒,牛這學期的表現將決定下學期是否能進入國學班,意味著我要更加努力的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幫助牛不斷進步,未來才有機會和孩子一起繼續跟隨這么好的團體求學。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對學習機會的珍惜和渴望算不算“誠其意”的一種呢?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