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皮影的自述
老藝人拉開了白熾燈
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營生
燈光瀉在我身上
汗水浸濕了他的衣衫
今天我唱文戲 不敢太打鬧
怕腰肢被白熾燈熔化掉
那樣的話 老藝人可饒不了我
其實我那小心思 早已飛舞了起來
我多想和你一樣 當個輕松的看客
你扔到戲臺上的擦炮
炸成了青煙 匆匆卻也悠然
那張薄紗之外 是我的禁區
你穿著厚棉襖 我看你自由的奔跑
我被涂上了油彩 綁住手腳
等到散場了
老藝人把我放回他的寶貝匣子
我的眼前
漆黑一片
皮影戲在我們那兒叫“燈影子戲”,這是個很直白的名字。直白,是因為它起源于勞苦大眾,也就是現在的草根階層,所以樸素而純真。
在這樸素純真中又有著強烈的浪漫氣息,或昏黃或清明的光影下,各式各樣雕琢精致的形象投射出斑斕的影子,光影糾纏讓人浮想聯翩,故事便在這光影糾纏中緩緩展開。
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鎮子上總是要請來戲班唱戲,唱得不是大戲,是燈影子戲。燈影子戲的戲臺由木板和鋼管臨時搭建而成,一米多高,正對著家神祠。戲臺下面人群熙熙攘攘,大人小孩滿面紅光,處處都是過年的喜慶氛圍,大家都在等待著夜晚的來臨。
夜幕終于拉下來,昏黃燈光也亮了起來,燈影子戲終于開始了。
“鐺~”一聲直擊耳膜的鑼聲讓人群從人聲鼎沸瞬間鴉雀無聲,人們整齊劃一的望向戲臺上的那一片溫暖的薄紗,萬籟俱靜。
隨后,二胡聲、鼓聲、镲聲、一同響起,喧囂沖天,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不絕如縷,趁爺爺松開我手,拍手稱快的時候,我鉆出了人群,去戲臺下面的根據地和小伙伴匯合。
“咿咿呀呀~”頭頂戲臺上的老藝人們開始唱了,小伙伴點著了手里的擦炮,想從木板縫隙里扔到戲臺上,結果沒推上去反而掉進了袖口里,所幸那是蔫炮,并沒有響。為了贏得小伙伴的尊重,我也點著了手里的擦炮,迅速地從木板縫隙里扔了上去。
“咿咿呀呀~啊!”聽到“啊”字的時候,我早已經離開了案發現場,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刺激,不過對于現在的我很是愧疚,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歷史罪人,破壞了那么有溫度、有魅力的一場藝術表演。
爺爺是不折不扣的戲迷,他聚精會神看戲的時候都不知道我已經逍遙一圈回來了。他又牽起我的手,可雙眼依舊望著戲臺,爺爺告訴我這出燈影戲叫《賣雜貨》。
故事大致講一個男的跟一個女的訂了娃娃親,男主聽說未婚妻很漂亮,很想看看到底長什么樣,就扮成賣雜貨的去女方家門口吆喝,這女主出來買他的雜貨,男主一看,真的是個美娘子,就調戲了幾句,結果女主是三貞九烈之人,生氣了,直接回家喊她哥出來打男主,結果男主又高興又驚恐的挑著擔子逃跑了。
當我看到薄紗上男主角坐在擔子上抽旱煙的時候,那個旱煙真的冒出了一團團青煙,太神奇了,我又按捺不住自己了,決定去一探究竟。
怪爺爺聽戲太專注,他又入戲了。
我溜到了戲臺下面,借著戲臺上的燈光,看到上面坐著五六個老人,腳下還放著一盆炭火,火光交織著燈光,清晰地映出老人們臉上的縱橫溝壑,我看到了老藝人們的神態容貌。
拉二胡老藝人手腕兒伸展彎曲異常靈活,身形隨旋律搖擺,已經陶醉在了他的世界里,打鼓敲鑼的老人節奏不緊不慢,律動性極強,吹嗩吶的好像一口氣綿延不絕,我都沒有看見他換過氣......
我朝著戲臺最前方看過去,有個老藝人一手挑著皮影,一手端著旱煙鍋,深吸一口,朝薄紗上緩緩噴出,隨后放下旱煙鍋,挑起皮影另一頭,雙手舞動,讓人眼花繚亂。恍惚中,舞動皮影的老藝人化作了皮影,與皮影成為了一體,身體和靈魂一起在顫抖......
每位老藝人給我的感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管是拉二胡的還敲鑼打鼓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扮演角色,每個人都是要唱戲的,開唱時滿臉通紅,青筋暴起,好像要把他們剩余的時光從這出戲里喊一個淋漓盡致。
? 夜色溫柔,嗩吶歡喜,二胡悠揚,鑼鼓喧囂,那群老藝人們在自己的戲臺上向往著光,演著自己的一出戲,也是歷史的一出戲。稚嫩的我被這渾然天成的聲畫結合完全征服了,那個時候,我暗暗給自己說,以后看燈影子戲時,再也不往戲臺上扔擦炮了。
從那時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我一次都沒有扔過擦炮,我現在特別想違背自己的諾言朝燈影子戲臺上扔一個擦炮,這時才驚覺手里空有擦炮卻無處可扔。
因為這十多年間,再也沒有臨時搭建的戲臺讓我鉆了,再也沒有嗩吶歡喜,二胡悠揚,鑼鼓喧囂讓我聽了,再也沒有燈影子戲讓爺爺看了,那些老藝人也再也不見,一切都已不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今年回家時路過西安,我在旅游景點給爺爺買了一個被裝裱進相框的皮影。爺爺看著相框里的皮影,我看著爺爺噙著淚水的眼眶。
“皮影現在都放相框里了啊,那戲呢?”爺爺哽咽到。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藝谷匯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專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更多精彩,請搜索關注公眾號
“非遺壹籮筐”
傳承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