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這件事,做多少都不嫌夠,今天,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姑娘,25歲左右,電信專業,原生家庭是工薪家庭。她本人現在在互聯網公司做產品教研員,這個職位的上升空間不錯,方向是產品經理,同時,公司還會為她的個人提升安排相應的培訓,也就是說,如果個人足夠努力,將來成為一個管理者獨當一面應該沒問題,可是,為什么要咨詢,還是因為有困難,困難就是工作常常加班,很辛苦。于是,姑娘打算辭職,去考研,然后回到一個中學教書,因為那里有穩定的環境、固定的寒暑假,可以有時間照顧父母,可是,這一通折騰下來,她就30了,問題來了,她該走嗎?
我的結論一點也不雞血:先做好手頭事,然后重新找定位。
職場迷茫,“向上”找策略,比重新開始更好
還是從職業發展三階段來看,每個人都要經歷事業的起步期、發展期和成就事業期。從姑娘的個人情況來看,畢業到現在已經2年,應該說,一份職業最最辛苦的過渡期和適應期好不容易剛剛挺過,各項工作已經上手并步入正軌,既然是個有上升空間又有成長支持的公司,說明上升空間通暢,可以向上看到光明,那么,即使要跳槽,也不妨在同類型的企業找些機會,向上看看,別浪費了寶貴的工作經驗。其實,我們總是在期待一下子看到自己成長起來最舒服、又最快速的發展路徑。其實,與其“向外走”倒不如“向上走”,爬上離你最近的這座小山頭,在那個地方,你可能看的也遠,眼界也大很多,能幫你的人也多很多,找到夢想的機會也多很多。而付出自己5年的寶貴時間,去找一個完全陌生的教育行業,還是要從起步期做起,無疑就把自己向上發展的機會和時間向后推遲了很久,要知道,現在2年一個代溝,那么,30歲的人,面對好幾重代溝的競爭者,你的優勢在哪呢?
關注“職場紅利”,錢不是唯一重要的
我們在職場混,到底能掙到什么呢?錢,自不必說,但這絕不是唯一重要的。所謂的職場紅利,有這樣一個公式:職場紅利=能力+機會+平臺+收入,能力提升積累經驗、機會和平臺帶來眼界、收入換來某種程度的自由。對于一個處于生存期的年輕人來說,我們的職場紅利要更多看中“機會”和“平臺”,以及他們是否與我自己的核心能力契合,最不看重的應該就是“收入”。所以,姑娘,讓你覺得有些辛苦的這份工作,從“職場紅利”的角度來說,怎么樣呢?跟中學教師比一比,如果你仍然認為中學教師這份職業的“職場紅利”大些,你可以再次考慮考研跳槽的事。
自由=能力-欲望,什么年齡干什么事
有個寒暑假、有穩定的工作環境、能陪父母……聽到你對你希望得到的那份職業的期待,我也覺得那很美好,簡直幸福的不得了。跟你現在辛苦加班的生活,的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單純我來選,我也會選后者。但是有句話叫“什么年齡干什么事”,25歲-30歲這個階段,本來就是該辛苦付出,投入工作的,如果你的辛苦不是無用功,而是每天都在進步,能力不斷提升,那么我還是相信“功不唐捐”的,總有一天, 你會因為自己曾經的努力而有收獲,那天,你會感謝曾經奮斗的自己。如果在這個階段你想獲得相對的“自由”,那么還有一個公式就是:自由=能力-欲望,適當減掉一些看似吸引人其實沒什么用的欲望,放更多的精力給自己,那么,自由自然會來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畢業后就往老家跑,哪都不去,說要陪著父母,你的行為如果不是出于偷懶和懦弱的話,也許是可取的,但效果未必好,因為你父母其實最需要你照顧的時候可能是你40歲以后,那時你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可是依照你這么折騰,到時候你哪來的財力和精力呢?因為你年輕時該積累這些的時候,都在想著享福了。這個階段,你就是應該投資自我和職業,這些是為你10年后投資親情做準備。
順便說一句,中學教師所謂的穩定和寒暑假,那只是看起來很美,不信,你去問問那些當著老師的人,有調查才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