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喜歡《紅樓夢》的他,有一天發現簡體的“夢”字拆開便是“林夕”,林中夕陽是個頗有詩意的意境。
于是,歌壇少了一個梁偉文,多了一個叫林夕的作詞人。
作為一個文字的信徒,可以不在乎王菲的空靈雋永,陳奕迅的揮灑自如,卻無法忽視林夕歌詞中的纏綿悱惻,獨到犀利。
有人將林夕的歌詞稱為“齊梁宮體詩的升華”,那重要性儼然和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問之流相當。
又有人說他是流行歌曲中雅詞的代表,那地位和蘇東坡在北宋詞壇的地位差相仿佛。
估且不管這種論斷對與不對,林夕的詞寫得好是毋庸置疑的。
在他的筆下,這紅塵凡世的點點滴滴皆可化為滿篇歌詞,在他的歌詞中,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同深受的扼腕嘆息、對號入座。
他明明講述的是人世間的虛恍,落在聽者的耳朵里,卻全是自己的悲傷。
他的歌詞內斂而又委婉,無論是感情還是文字,總能把握在讓人認同的那種尺度內,也因此更能觸動我們的心。
就如同他寫給王菲的那首《暖昧》一樣,曖昧是人與現實之間一個最美的距離,而他的歌詞與我們之間,何嘗不也保持著這樣一種最美的距離。
……
茶沒有喝光早變酸
從來未熱戀已相戀
陪著你天天在兜圈
那纏繞怎么可算短
你的衣裳今天我在穿
未留住你卻仍然溫暖
徘徊在似苦又甜之間
望不穿這暖昧的眼
愛或情借來填一晚
終須都歸還 無謂多貪
曖昧的情借來填補空虛總歸要還,明知道該離開該了斷,卻偏偏總給自己離不開的借口,一種求之不得也要堅持下去的苦澀娓娓道來。
不忍細聽,卻又一聽再聽。
相較于《暖昧》中的含蓄,另一首《紅豆》要直接許多。
有時候 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
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時候
寧愿選擇留戀不放手
等到風景都看透
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世間至為相思的,少不了紅豆。
“春來發幾枝”的古詩有寫,“綠窗紅豆憶前歡”的辭章,也寄寓了飄渺的遐想。然而,在林夕的筆下,紅豆熬成傷口,相思砌就哀愁,那一種繾綣纏綿終究是怎么揮也揮不去的。
李商隱說“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王菲雖然明白“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依然唱出了“寧愿選擇留戀不放手”,強硬中甚至有些決然,背后,卻是“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的美好盼望。
暗戀也好,相思也罷,世間兒女那些蒼白脆弱、不堪一擊的愛情狀態都被他描摹得淋漓盡致,百態叢生。
我們如此癡愛王菲、陳奕迅、張國榮何嘗不是深刻地愛著他們背后的林夕呢?深愛他那或飛揚、或纏綿、或妖媚、或憂郁、或沉溺、或喜悅、或悲傷,卻永遠入骨入心的歌詞?
林夕愛講故事。《約定》不是他最頂級的作品,但我卻覺得是最有畫面感,最有味道的一首。
時光荏苒后的物是人非,是文人騷客筆下常有之痛,林夕卻從一句“還記得”開始,將我們帶入一個泛著玫瑰色的回憶之中:
還記得當天旅館的門牌
還留住笑著離開的神態
當天整個城市那樣輕快
沿路一起走半哩長街
還記得街燈照出一臉黃
還燃亮那份微溫的便當
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
凝住眼淚才敢細看
……
旅館的門牌、陌生的長街、昏黃的路燈、微熱的便當、吉它的和弦、飛舞的黃葉,相互凝望時被街燈照出的剪影……寫景,寫情,寫回憶,也寫未來的幻想,寫內心微動的小情愫,讓人不由自主地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同樣的還有《富士山下》。故事發生在某個下雨的情人節,相戀的兩人選擇在這一天分手,開車送那人回家,一路上的勸慰就成了這首歌: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掉了漬也不怕
怎么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細雨紛飛,凄迷繾綣,低頭啜泣的人,磨得陳舊的風衣……故事很簡單,語言也很緩慢,仿佛緩流河上的白帆,彎彎曲曲卻不故弄玄虛,直接而刻骨。
某種意義上來說,林夕的歌詞和張愛玲的小說有點相似,切入的視角都低,對人世間的情情愛愛卻看得很深刻,不講流于形式上的哲理,而只是從切膚的生命和情感體驗中玩味人性、人生和內心,然后用豐富的意象,繁復的色彩,契合的妙喻表達出來,構描出一幅幅渾成的感性意境。
這兩首歌都和林夕1995年與心中所愛一起到日本看U2演唱會的那段經歷有關,林夕用這段經歷寫了很多歌,《再見二丁目》、《如果東京不快樂》等等都是那段東京之旅的產物。
關于富士山,林夕還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
愛情也是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在《富士山下》,林夕想說的其實是釋然,是放下。在這首歌的國語版《愛情轉移》中,林夕闡述了“愛情不停站”的理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關于愛情,因安樂而快樂。就是“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愛”。換一個簡單的說法,即是愛情要來,不會抗拒;愛情要走,不會糾纏。
所謂擁有一段愛情,即是將愛情當成對象。
以為可以用手執著把玩。這就是忘記了愛情關系是一連串事件所構成,愛情不斷流轉。
以為藉著愛情可以擁有一個人,那是迷執。
很難相信一向擅長道盡戀愛中的苦,求之不得也要堅持去愛的苦,也會有這等勸人“不執”的言語。然而,我們真的又在《不如不見》中看到了這樣的話:
越渴望見面然后發現
中間隔著那十年
我想見的笑臉 只有懷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像我在往日還未抽煙
不知你怎么變遷
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
即使再見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見
相見不如懷念。
從《紅豆》里的執著不放手,《約定》中對過去的不舍與懷舊,到《愛情轉移》里的釋懷,《不如不見》中坦然地面對現實,林夕的詞越來越淡然與超脫,佛與禪的味道越來越濃。
寫歌的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
從一個聽者的角度去揣測、分析寫歌人的初衷,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因為所有的所思所感都是自己的私事。
音符和歌詞,只不過是在你的心頭輕輕撥動了一下弦。
2014年的《匆匆那年》初看時有一種擰巴著想要回到過去的感覺,似乎又是那種偏執與不舍的延續,可細聽之下,卻又感覺充滿了孩子般的調皮與任性,回憶過去,卻有點自嘲般地感嘆“是歲月善意落下殘缺的懸念”。
匆匆那年我們究竟說了幾遍再見之后再拖延
可惜誰有沒有愛過不是一場七情上面的雄辯
匆匆那年我們一時匆忙撂下難以承受的諾言
只有等別人兌現
不怪那吻痕還沒積累成繭
擁抱著冬眠也沒能羽化再成仙
不怪這一段情沒空反復再排練
是歲月寬容恩賜反悔的時間
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
是否還能紅著臉
繁華遲早都要褪盡,絢爛終歸斂于平淡。
聽這首歌的時候,總會想起豐子愷的一幅漫畫《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
人的一生,遇上過多少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對酌,說盡傻話癡語。
此夜,可能是海棠結社,行過了酒令填了新詞。
此夜,可能是結隊浪游,讓哄笑驚起宿鳥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亂舞,換來一身倦意,卻是喜悅盈盈。
但,誰會就在當下記取了這聚的歡愉,作日后散的印證?
驀然回首,人散了,才從惘然中逼出一股強烈的追憶,撲捉住幾度留痕。
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