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讀723】2017/12/07星期四? 薦書蜜友:小手拉大手
文:尹建莉
在說明為什么“沒必要”和“不是”前,先聲明兩點:
?第一,不是說沒必要學習拼音和加減法,只是說沒必要“花很大精力去學”。要不要學和要不要花很大力氣去學,這是兩個概念,就像要不要吃飯和要不要天天吃非常多是兩個概念一樣。
?第二,拼音和加減法都是學科中極為簡單的部分,加減法尚可稱為數學的“基礎”,而拼音連“基礎”都談不上,它不僅是工具,而且是工具的工具。
就它們在學科中的作用,確實需要去掌握,但不存在“一定要掌握牢靠”的必要。
就像幼兒蹣跚學步是日后走路的基礎,但沒必要要求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一定要反復練習走路,把走路方式“掌握牢靠”一樣。依普通的智力和少量精力就可對付的事,沒必要花大力氣練童子功。
此兩點是本文立論的限定條件。
“沒必要”和“不是”的理由如下。
一、現在的語文教學大致采用了“拼音——生字——詞匯——句子——作文”的順序,并不一定適合孩子
這種設置建立在一個貌似合理的邏輯之上,它是被倒推出來的:會讀文章就得先認字,想認字就得學拼音。
就像是有人想學做菜,而做菜的順序是先切菜切肉,切菜切肉的刀偶爾不夠鋒利,那就需要一小塊磨刀石備著——于是學習做飯的順序就變成先備磨刀石,研究磨刀石、通過磨刀的考試……
時間長了,磨刀石就變成了學做飯的“基礎”,于是有人把磨刀這事弄得無比復雜,對初學者反復考核,有一點動作不標準就不行。
這樣下來,一個本來只需花極少時間就可掌握、甚至不需要專門學的東西,卻要耗費學習者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以至于全社會都形成學做飯先磨刀的刻板印象
——黃金般的學習時光在枯燥的重復中被浪費,這就是當下初入校門的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孩子要面對的事實。
拼音存在的價值是對付生僻字,不是為了去學習常用字。
而小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常用字,只有常用字學到一定量,才有使用拼音的必要。
拼音完全可以放在常用字學習之后,比如到小學四年級以后再學,甚至到初中再學也不遲。而且拼音是極簡單的一種東西,只需要很少的課時即可掌握,根本不需要學一年兩年。
一個錯誤的邏輯推斷導致的不合理的教學設計被沿用了幾十年,仿佛一個偶爾有用的小童被供奉成進入山門的大師。
雖然這些年關于教育的宏論浩如煙海,教育專家多如牛毛,但拼音在語文教育中錯誤的位置卻從未得到修改,近幾年更有被夸張地教學的現象。
小學生的作業負擔越來越重,拼音占了好大的比重,幼兒園也開始教拼音了,否則的話小學入學的關過不了。
這個錯誤還要延續多少年,孩子們本可以星辰閃爍的童年要被一塊小小的“磨刀石”遮蔽多久?
二、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先學拼音后學漢字是錯誤的
把拼音放到低幼兒童中進行教學,這完全是拍腦門設計。設計者除了上面所述的邏輯錯誤,還違反了認知規律。
他們認為,學習總是從易到難,而拼音很簡單,是“易”的部分,所以適合小孩子學習
——這個推理表面看多么合理,幾十年沒有人去質疑,但它的淺薄恰恰在于只看見拼音非常簡單,不去考慮它是知識鏈中最低端的部分,且是抽象符號,兒童在生活中也很少有運用的需求,根本不適宜給低年級小學生學習。
搬磚比設計樓房簡單,難道建筑師都要先到工地搬幾年磚?
無論從認知心理學還是從經驗上我們都知道,兒童學習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體感知。
所以小學生學習漢字的途徑應該是一邊識字一邊閱讀,識字和閱讀并行。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似乎沒經歷過識字過程,很快就會閱讀了。
并非他們是神童,只是因為有某種閱讀條件,他直接去讀了,生字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這樣的識字方法激活了孩子的智力,幾乎不耗費兒童的能量,是真正的打基礎。
而先學拼音后學字詞的做法,一上來就把十分稚嫩的小學生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來,孩子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只學到了很少的東西;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為什么這么多年人們認為上學是苦的,學習是苦的,這和一代又一代人從進入小學大門那一天就體味著各種痛苦有直接的關系,而當下的拼音教育簡直就是小學生一進校門遇到的下馬威。
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小學生尚處于身心都稚嫩的階段,反復的、大量的拼音練習既讓教師和兒童都陷入忙亂中,又在學習上為難兒童,對于兒童的認知發展、智力發育及學習興趣的保護,只怕不會收獲太好的效果。
三、拼音學不好,一點都不影響未來的語文成績和語言表達
拼音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輔助工具,任何一個具有正常心智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輕而易舉地學會,就像學自行車一樣,先熟悉一下,練幾次,然后在生活中運用,沒有掌握不了的。
拼音學得好或不好,對后來的識字、閱讀、寫作基本上沒什么影響。最簡單的一個事實是,當年拼音不及格的和拼音總考100分的人現在都會手機打字、電腦打字,速度及正確率沒什么差異。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可以說明拼音和語言學習幾乎無關。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拼音,對于個別生僻字,古人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注音,這個方法我就不解釋了。
我想說的是,沒有拼音,并不影響中華語言文字傳承幾千年,人才輩出。
到了近代,清末及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增多,才第一次出現漢語注音字母,這種注音字母還不是現在的拉丁字母,是一些像日文一樣缺胳膊少腿的漢字符號,在民間也不普及。
它當時的出現,可能更多的功能是幫助老外學漢語,而不是為了讓中國小孩認字。
我們現在通用的“拼音”,是新中國建國后才出現的,距今不過六十多年。它確實為漢字的普及和學習提供了一些方便,但再方便也是工具的工具,對一個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用處寥寥。
把拼音當作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礎”,這真是拿雞毛當令箭了。
比如我自己,小學因轉學沒學過拼音,再加上從小講方言,雖然后來大學讀的是中文系,還做過十多年語文教師,但我到現在對拼音的運用也不熟練。
這當然是不足,但這個不足完全不影響我的閱讀和寫作,也不影響我的語文教學,更不影響我對電腦和手機的應用。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講方言的人占絕大多數。拼音對矯正發音確實有用,卻不影響對語言的學習,畢竟除了播音主持,人們并不需要必須說話字正腔圓。
而且現在普通話十分普及,大多數年輕人即使不學拼音,通過各種聽,說話發音也越來越標準。
所以拼音學得好是一種優勢,沒學好也算不上劣勢,因為它實在很簡單,且不重要。
四、如何學好語文,如何應付當下的語文考試(包括拼音考試)?
這應該是當下家長最關心的。
1.語文學習成績只和一件事有關:豐富的課外閱讀
沒有課外閱讀,語文肯定學不好。即使在低年級通過用功和認真能獲得好的成績,到了高年級,尤其在中考及高考賽場上,缺少閱讀的問題就會顯現。
它所影響的不僅是語文一科,同時還有其它科目。關于這一點,我在書中已多有論述。大家只要關注一下歷年高考狀元談學習的信息就可以看到,這些高考勝出者,他們幾乎全部有豐富的課外閱讀。
當然,話不能反過來理解,不能說只要有閱讀,就一定有好的語文成績,因為影響成績的因素很多。
就像說運動可以讓身體健康,卻不能說只要運動就不會生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孩子若有豐富的課外閱讀,即使在小學或中學時語文成績不理想,到了高中、大學或以后工作階段,閱讀的優勢一定會慢慢顯現出來。
2.雖然拼音學得好壞與最終的語文水平沒有關系,但因為它事關孩子當下的語文成績,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不為了拼音本身,僅僅為了保護孩子的自信、保護他的學習興趣,也需把拼音盡量學好了,畢竟孩子是在這樣一個考試評價系統中。
我的建議是:
想辦法寓教于樂,比如家長當小學生,讓孩子每天把學校學的拼音回來給家長講一遍,家長還可以弄個一模一樣的作業本,和孩子一起寫作業,互相批改。
我就曾對上小學的女兒說,我小時候沒學過拼音,你每天學了什么,回來教媽媽吧。這讓女兒感覺很有興趣,在她回來教我時,我也認認真真地去學,這讓孩子也很有成就感。
同時,家長可以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像拼音字母的物件,可以跟孩子說,這個像“m”,那個像“y”等等,并讓孩子找這些東西。
同時,凡在大街上或包裝袋上看到的拼音字母,都順口讀一下,這樣有助于孩子識記這些抽像符號。
如果孩子實在記不住,那也沒事,如實告訴孩子拼音不重要即可。
還有,不要在孩子寫字上糾結,不必要求孩子寫得很好看,如果孩子要寫的拼音很多,家長可以替他寫,總之不要讓孩子“花很大精力”去學。
要盡量想辦法消除學業對孩子的奴役,千萬不要對孩子談“用功”和“努力”,那是在坑害他。
五、加減法的學習和拼音一樣,不需要努力也無需掌握牢固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連最簡單的計算都要用計算器,為什么孩子必須牢牢掌握加減法呢?
數學本身也是美的,可現在的小學數學,多數情況是已失去原本的樂趣。大多數數學老師,他們不是對孩子進行數理啟蒙,帶著孩子發現數學之美,而是要求孩子們一遍遍地背誦數學加減表,硬生生地把一門可以讓智力活躍起來的課變成死記硬背的課。
比如有的老師不僅要求學生把5以內加減法表順著背,還要倒著背,不會背就懲罰。僅僅是5以內的加減,有的學校就要學一個多月。
還有老師不僅要求孩子把0-9這幾個阿拉伯數字寫得像打印出來的一樣工整漂亮, 導致學生把數學作業當書法或美術作業來做,寫了擦,擦了寫。
還要孩子們背誦分成——“分成”這個詞以前我都沒聽說過,是近年來在小學中流行的一種教學要求,可能是某些中國小學教師的獨創。即一個個位數可以分成多少種組合形式。
以4為例,4可以分為1+3,3+1,2+2。學生不是被要求去認識計算,運用計算,而是要求去背誦分成口訣。
聽說有的學校要求分成口訣要背到非常流利,流利到不用思考、脫口而出的那種。
孩子們通過強壓確實可以做到,但意義何在呢?學校的責任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催發他智力、情感及身體等方面潛能的正常環境,而不是處處去刁難兒童。
其實小學數學完全可以設計很多有趣的方案進行,比如在故事和活動中運用計算,搞班級跳蚤市場等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設計很多關于數字的游戲。比如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的和女兒玩開小賣部游戲,就是數學啟蒙的例子。
正像語言無處不在,基礎數學的運用也可以無處不在,只需要教師和家長動動腦筋,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另外,現在市場上有不少關于數學游戲的圖書,也可以買來和孩子一起玩。只要成年人不是一味地蠻干,更好的學習方法總會被找到。
六、小學要打的最重要基礎是什么?
小學確實是“打基礎”的階段,但最重要的基礎不是課本上有限的一點點知識,而是這三樣東西:對科學的認識,對學習的自信和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打好了這個基礎,孩子的學業沒有不出色的。
哪怕最低水平做到讓孩子不厭學,就已經是教育的成功。
每個兒童天生都有“打基礎”的本能,只要不破壞,就可產生自我成長的能量。令人厭惡的作業,冷酷的教師或家長錯誤的管理,目標指向“打基礎”,卻是在破壞基礎。
而且這種破壞性往往比較徹底,讓許許多多的孩子早早地喪失學習的動力,導致學習能力永久性的羸弱。
本文對拼音重要性和“牢固掌握”的消解,在一些人聽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慣性思維會讓他感覺恐懼,怕孩子學習基礎不牢。但這恰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小學生從學習困境中解脫出來,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基礎。
其實,已有不少教師和家長意識到了當下教學中的諸多問題,但很多人都感嘆自己人微力薄,覺得無可奈何。
在一個有問題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如何面對學校的要求,如何平衡個人利益和學生利益之間的矛盾;
家長如何面對教師的要求,如何平衡自我焦慮和孩子的壓力間的矛盾;
學校又如何在理想和利益中找到出路……
這些確實是無數人要面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