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雍也篇第十七則。
1、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誰能出外不從門戶呀?但為何沒有人肯懂人生大道而行呢?”
莫字有兩解:一、無義。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無人由道而行。另一解,莫,非義。謂何非由此道,即謂人生日用行習無非道,特終身由之而不知。今從前解,乃孔子怪嘆之辭。
傅佩榮注解
孔子說:“誰能走出屋外而不經由門戶?為什么做人處事卻不經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一個人不可能“出不由戶”,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孔子為什么認為他的門是唯一的門呢?出去的門可能有很多,譬如有孔子的門、老子的門、墨子的門,等等。孔子會這樣說,表明他對自己的理念頗具信心。他相信如果比爾呢能想清楚,一定會認為他的這扇門,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門,可以讓每個人走出去之后大展宏圖。
在本章,孔子一方面以比喻說明他的道是人生正途,另一方面也感嘆一般人無法依道而行。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按照常理,人離開房屋必定是要經過門戶這條路徑。在孔子看來,仁義之道就是這樣一條必經之路,是完全符合天理倫常的。可是為什么人都知道出必由戶,而不知道行必合道呢?所以這一則,也是孔子對仁義之道不行于天下的慨嘆。
4、弘丹學習心得
對于這段話,錢穆老師和傅佩榮老師的注解有所不同,區別在于對第二句話的理解。錢穆老師的注解是:誰能出外不從門戶呀?但為何沒有人肯懂人生大道而行呢?而傅佩榮老師的注解將“斯道”翻譯成了孔子提供的人生正途:誰能走出屋外而不經由門戶?為什么做人處事卻不經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我個人比較贊同錢穆先生的注解,我想孔子此處不一定指的就是自己提供的人生正道吧。
這句話是孔子的哀嘆,用了比喻的方法。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人生大道而行,就如每個人都需要從門戶出去一樣。可現實,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走人生大道,總是會有抄小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