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雍也篇第二十九則。
1、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極的了!但一般民眾,少有此德也久了。”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為中庸之人所易具,至可寶貴,而非至高難能。而今之民則鮮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嘆風俗之敗壞。
傅佩榮注解
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實在是最高的了!長期以來,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中庸”,就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可名為“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可名為“庸”。合而言之,就是擇善固執,也就是人生正途。
也有人把“中庸”講成“用中”,中之用也。舜在治理國家時,也有類似的做法,叫做“用其中于民”。“中”可以理解為善,“用”當然是選擇怎么用,有選擇的意味。“用其中”就是擇其善而行,這樣人生的正道就與“擇善固執”完全配合。這種觀點與《中庸》一書的立場相符。此處,我們把“中”講成“人性向善”內在的結構或表現。如此一來,“中庸”是“用中”,即是要擇善固執。孔子認為這種德行是最高的,長期以來,百姓很好能做到。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我們都知道,“中庸”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是一種處在“過”和“不及”之間的最恰當的狀態,“庸”是平常之意。“中庸”常常被誤解為一種“和稀泥”的取中間值的做法,認為是比如有兩個人做選擇,A選擇5分的物品,B選擇3分的物品,中庸者就會選擇5與3之間的折中數。在處事時,往往無法有明顯的標尺來衡量大家做的選擇的分數,所以在現實中,折中并不具有操作性。中庸,不是選擇誰都不得罪的老好人的處理方式,而是會根據仁義的標準,選擇一個最恰當和合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這個方式既不會“過度”也不會“不及”。而最終表現的結果,是化波瀾于無形,好似“平平無奇”,不去爭奪外在的聲名。所以,中庸之道沒有大智慧、大胸懷,很難掌握。
4、弘丹學習心得
“中庸”這個詞大家應該很熟悉的。在我還沒有學習《論語》的時候,常聽到有人講,中國是推崇“中庸”文化,從說話者的言語中,體會到其對“中庸”的不屑。我雖不了解,卻也沒有欲望想要去主動了解。
讀了孔子的這句話,讓我對中庸有了新的感悟。傅佩榮先生注解,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實在是最高的了!長期以來,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何為“中庸”?“中庸”,就選擇行為之恰到好處,可名為“中”;就日常生活之長期堅持,可名為“庸”。合而言之,就是擇善固執,也就是人生正途。
根據傅佩榮先生的注解,中庸就是選擇行為恰到好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堅持。
我想,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
第一,從“中庸”本身的定義,“中”是指選擇行為恰到好處。一個人怎么可能做每一件事都是恰到好處呢?孔子也說,“中庸這種德行,實在是最高的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庸是理想狀態。
我本科的專業是自動化。一個自動控制系統是需要一個反饋機制的,通過反饋機制來不斷調整,使控制系統達到較高的精度,但依然會存在誤差。即使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控制系統,也無法達到0誤差。更不用說人了,人怎么可能使自己做的事情都恰到好處呢?參考控制系統,我覺得我們做事情,也應該多收集反饋意見,根據反饋的意見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第二,中庸,是要做到長期堅持。當你選擇了人生正途,你需要長期堅持自己的選擇的道路。這一點也是比較難做到的。知易行難,長期堅持更難。
百姓做不到“中庸之德”也是正常的,中庸是理想狀態,我們可以朝著這個理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