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詩詞里看盡花開花落—茉莉來賓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明代程羽文《花月令》中是這樣描述六月的花事的:“桐花馥。菡萏為蓮。茉莉來賓。凌霄結。鳳仙絳于庭。雞冠環戶。”為什么其他的花是用“馥”、“結”、“環戶”等詞語來形容其芬芳、繁盛,而茉莉卻用的是“來賓”一詞呢?

古代人的詩詞文章講究句句有來處、字字不落空,“茉莉來賓”這句話也不例外——茉莉原產地為天竺,也就是古印度,漢朝時才傳入中國。就連“茉莉”一詞,都帶著濃濃的外來味道——古籍里“茉莉”有寫成“抹麗”的,也有寫成“末利”或者“沒莉”的。《本草綱目》中便說:“末利,本梵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所以,那首全世界聞名的中國民歌《茉莉花》,歌唱的茉莉花并非原產于中國,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自古以來世界各國物產與文化就在不斷地進行交流、融合,中國的茶葉、杜鵑可以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古印度的茉莉、伊朗的石榴也可以成為中華物產甚至文化的一部分。

茉莉花朵不大,花色潔白,極為清香。唐太宗李世民曾贊美茉莉道:“冰姿素淡廣寒女,雪魄輕盈姑射仙”,用嫦娥和掌雪之神姑射仙子來形容茉莉的美麗與潔白,算不得特別出色的好詩。宋朝關于茉莉的詩漸漸多了起來,但也沒有留下太多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句。王十朋的“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所交代的是茉莉的來歷,語句意境都沒有什么出奇之處,姚述堯的《行香子·茉莉花》“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輕盈雅淡,初出香閨。是水宮仙,月宮子,漢宮妃”,用大量比喻來形容茉莉的潔白、芬芳,又失之于雕琢。只有江奎的“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將茉莉之香比為天下第一香,倒是頗為貼切。但這些詩都比不上“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她”更深入人心,為萬口傳唱。

臺灣女詩人席慕蓉也有一首題為《茉莉》的詩,用茉莉來比喻相思,并不多見:“茉莉好像/沒有什么季節/在日里在夜里/時時開著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沒有什么分別/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個/恍惚的剎那間 ”。想來在臺灣那種溫暖的地方,茉莉是一年四季日里夜里都開花的,就像相思一般無孔不入、無時無刻都縈系于心。

茉莉的花蒂上有個孔,可以穿在發簪上,似乎天生就是為女子助妝的,從古至今,民間女子有將茉莉花串成花球插在發間、戴在手上的習慣。宋朝楊巽齋的《茉莉》、清代王士祿的《茉莉花》等詩里便記錄了這種習俗:“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而在《鏡花緣》中,茉莉與玫瑰、丁香、桃花等同列為“十二花友”:自當其開時,憑欄拈韻,相顧把杯,不獨藹然可親,真可把袂共話,亞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為“友”。

茉莉花還可入茶,茉莉花茶是許多人的至愛,尤其是北方人,說到茉莉香片,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作為一朵花,如果能像蘭、梅、菊、蓮一樣品行高潔、堪為人師固然是好,但如果天底下都是品行高潔的花,這個世界該會變得多么單調呢?所以,也該有茉莉這種顏色不見得多出眾,卻別有芬芳宜人的花,可嗅其香,可入于茶,可簪于發,可以當成民歌唱遍全世界,就一位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歌舞,可以談笑,可以相對默然。

又到茉莉來賓的季節。茉莉花已經開了,我的朋友,你來了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