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沉默中不停地質疑自己,不停地挑自己的毛病,總是對自己很嚴苛或者經常對自己失望,生自己的氣?
你是否覺得自己特獨立,對誰都不用依賴,并對不依賴他人感到驕傲?
你是否經常希望自己獨處,在社交場合中會感到不舒服?
你是否感到內心空虛,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以前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看了《被忽視的孩子》后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遭遇過被情感忽視的后果。
一、情感忽視產生的原因
情感忽視產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兩種情況:
1、在重大危機時刻的忽視。雖然高考已經過去近20年了,但是今天我依然記得高考時父母選擇了送弟弟而不送我時的失落與痛苦。(因為我和弟弟同一年高考,但是分在不同的學校考試,父母選擇了送弟弟去考試,而讓我自己騎自行車去考試。)也許父母當初覺得我是姐姐,也許當初父母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但是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卻是步入社會后內心其實一直很自卑,一直對自己不滿。
2、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長期地被父母忽視,比如道德品質、人際溝通、學習能力等。在我們那一代成長的孩子,父母一直都只關心我們的成績,卻很少關注我們其他方面的感受。于是當我們長大后,總會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夠完美,或者對童年的回憶雖然美好,但總覺得缺少了什么。
其實,很多時候情感忽視的孩子都是由不健康的父母造成的如:
1、自戀型父母。就是父母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記仇還推卸責任。
2、專制型父母。就是父母不容許孩子頂嘴,絕對服從,甚至有時候會有虐待和懲罰。
3、放縱型父母。父母完全放縱、溺愛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內心深處一樣是情感忽視的。
4、不快樂、喜歡抱怨,用離異/喪偶做借口的父母。
5、醺酒、吸毒或別的什么事成癮的父母。
6、抑郁型父母。
7、工作狂父母。
8、小小年紀就要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
9、成就完美型父母,就是永不滿足、永遠追求完美。
10、反社會性人格的父母。就是用殘忍的手段來操縱孩子、恐嚇、威脅孩子。
11、都是為你好型父母。就是綜合了上述很多特征的父母,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父母
二、如何彌補情感忽視產生的傷害
如果我們不幸成為了曾經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或不健康的父母,以下有幾個方法可以彌補我們的傷害。
1、不要抱怨和責備,因為這解決不了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以一種開放、接納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
2、不必內疚。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父母也曾經是孩子,在他們那一輩受到的傷害也許更大。
3、改變對錯誤的期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被情感忽視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自然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要知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10年前,一個是現在。所以,我們要改變對錯誤的期待,不能把挫折當失敗、把障礙當失敗,把中間的徘徊期當作失敗,就是不能輕易地放棄,不能對改變這件事情有超高的期望,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耐心和決心。
4、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情緒,要感知自己的情緒。你可以每天選一、兩個固定的時間來反思這兩個問題:我有什么感覺?我為什么有這個感覺?并把它記下來。
5、接納自己,多關愛自己。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并勇敢地學會說“不”。當你有勇氣說了“不”后,其實別人也能理解你,你自己也會輕松許多。
6、自我約束。當你自控力強了,才會有更好的自尊水平,才會有真正的自由。
三、如何做一個不讓孩子受情感忽視傷害的健康的父母
為了我們的孩子不再受到這種傷害,我們要怎么做一個健康的父母呢?
1、是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承擔我們父母的意愿,不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延伸。我們可以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經常和孩子溝通、交流,而不僅僅是只關心他的學習成績,讓他知道如果他有任何情緒上的問題都可以和我們傾述、分享。
2、不要以父母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而是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來關心孩子的感受。比如父母本來開開心心的帶孩子去買衣服,當小朋友看中了一套黑色的衣服時,父母卻覺得黑色不好看,硬是按大人的角度去選擇了一套藍色的衣服。結果衣服是買了,但是小朋友卻一臉不高興,甚至買回去都不穿那件衣服。因為在孩子心里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忽視了他的感受。其實,買什么顏色的衣服又有什么重要呢?當我們真正尊重和理解孩子時,才能和孩子建立真正良好的情感交流。
四、原諒自己和父母,開啟人生新的旅程。
養育和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和艱辛的過程,沒有人天生都是好父母,也都是在不斷摸索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現在,我理解父親怎么一張口就發飆,經常毫無理由地發火。也理解明明父親是在關心母親,卻是用一種憤怒和責備的語氣在說。其實,是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緒,他唯一能夠識別的情緒就是憤怒。
父母也是凡人,也受到過各種挫折和困擾,但是卻在努力地幫助我們。
現在我們也有了孩子,也在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好父母,其實也是在不斷自我修復的過程。
也許我們曾經受過傷害,也許我們不是很完美,但是請原諒自己和父母吧,因為這并不是我們的錯。